学科治理的三重逻辑及其互动机制

被引:15
作者
李立国 [1 ]
张海生 [2 ]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
[2] 重庆文理学院期刊社
关键词
学科治理; 学科建设; 学术治理; 项目制; 治理模式;
D O I
10.14121/j.cnki.1008-3855.2022.03.008
中图分类号
G647 [学校管理];
学科分类号
040106 ;
摘要
学科治理的主体既包括学术、学者、高校,又包括国家、各级党委、政府,其治理方式既有自上而下的科层制度,也有自下而上的学术治理,也包括各级横向沟通的制度设计,治理目标既要促进知识增长和人才培养效能,也要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由此,学科治理是以实现高等教育职能为目标、以资源配置和政策保障为导向、国家与政府主导的、学校与学者共同参与的带有项目制特征的治理模式。国家、大学与学术所分别代表的国家权威(政策权威)、行政力量和学术力量,就构成了学科治理的三大关键主体。其中,国家和政府始终主导和引领学科建设的方向,大学组织是学科建设的实施主体和组织者推进者,以学者为代表的学术力量则构成了学科建设的生产主体。学科治理需要在国家、大学和学术之间实现不同主体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当下的学科治理正在经历由统一模式向混合模式的变革,未来的学科治理需要进一步凸显学科的特色与优势要素,走向学科发展的多元治理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44 / 5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面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前沿学科布局:战略图景与政策取向 [J].
田贤鹏 ;
徐林 .
重庆高教研究, 2022, 10 (01) :21-33
[2]   “双一流”学科建设与社会需求的反差现象及评价的逻辑转向 [J].
李立国 ;
张海生 .
大学教育科学, 2022, (01) :12-18
[3]   试析“双一流”建设政策工具视角下的学科治理 [J].
许杰 .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1, (12) :48-56
[4]   正确认识“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与动态调整的关系 [J].
张应强 .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03) :32-37
[5]   高等教育项目治理与学术治理的张力空间——兼论教育评价改革如何促进项目制改革 [J].
李立国 ;
张海生 .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7 (05) :135-145
[6]   大学评价值得关注的视角转换 [J].
史静寰 ;
刘璐璐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 23 (04) :1-9
[7]   学科嵌入式治理:一流学科生成与发展的制度逻辑 [J].
何晓芳 .
中国高教研究, 2019, (09) :29-34
[8]   论高校的学科治理 [J].
陈金圣 ;
邹娜 .
高教探索, 2019, (06) :16-21
[9]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70周年:回顾与前瞻——潘懋元先生专访 [J].
潘懋元 ;
蔡宗模 ;
朱乐平 ;
张海生 .
重庆高教研究, 2019, 7 (01) :5-9+2
[10]   论“治理”视域下的大学学科建设 [J].
王周谊 .
中国大学教学, 2017, (07) :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