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蹊数据
黄群慧
盛方富
摘要: 每次人类社会大变局都蕴含着生产力的巨大革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内在要求孕育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发展的质变跃迁,是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源。从系统论视角来看,新质生产力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生产力要素、生产力结构、生产力功能构成的“要素—结构—功能”系统。其中,新质生产力要素由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对象、新型劳动工具、新型基础设施等构成,新质生产力在结构承载上表现为由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主导发展形成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功能则凸显新发展理念、追求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取向。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应扩大新型要素供给、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强化新质生产力系统功能取向,通过继续深化改革塑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新型生产要素;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
被引:296
引用
郑荣寿
陈茹
韩冰峰
王少明
李荔
孙可欣
曾红梅
魏文强
赫捷
摘要: 目的根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收集的肿瘤登记数据, 估计2022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方法纳入700个肿瘤登记处的2018年数据和106个登记处的2010—2018年数据, 采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 按性别、城乡分层, 估计2022年总体及23类主要恶性肿瘤的中国人口年龄标准化发病率(中标发病率)和死亡率(中标死亡率)。结合2022年人口数据, 估计2022年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例数。结果 2022年中国恶性肿瘤新发病例估计为482.47万(男性253.39万, 女性229.08万), 中标发病率为208.58/10万(男性212.67/10万, 女性208.08/10万)。城市地区恶性肿瘤新发病例约290.39万, 中标发病率为212.95/10万;农村地区192.08万, 中标发病率为199.65/10万。发病例数前5位的恶性肿瘤(肺癌106.06万, 结直肠癌51.71万, 甲状腺癌46.61万, 肝癌36.77万, 女性乳腺癌35.72万)占全部新发病例的57.4%。2022年中国恶性肿瘤死亡病例估计为257.42万(男性162.93万, 女性94.49万), 中标死亡率为97.08/10万(男性127.70/10万, 女性68.67/10万)。城市地区恶性肿瘤死亡病例约140.06万, 中标死亡率为92.37/10万;农村地区117.34万, 中标死亡率为103.97/10万。死亡例数前5位的恶性肿瘤(肺癌73.33万, 肝癌31.65万, 胃癌26.04万, 结直肠癌24.00万, 食管癌18.75万)占全部死亡病例的67.5%。肺癌居男、女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首位, 城市地区恶性肿瘤发病率高于农村地区, 死亡率低于农村地区。结论中国恶性肿瘤疾病负担存在性别、城乡和地区差异, 总体呈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癌谱共存的局面, 防控形势严峻。
关键词: 恶性肿瘤;肿瘤登记;发病率;死亡率;中国;
被引:296
引用
蒲清平
向往
摘要: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在信息化、智能化社会中,随着科技创新的提质增速和高端产业的勃兴融合呈现的高级形态,主要包含“高素质”劳动者、“新介质”劳动资料和“新料质”劳动对象三大要素。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前提,作为先进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同中国式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指向、协调发展的根本要求、和平发展的实现路径具有高度适配性,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动能。为使新质生产力真正增益于中国式现代化,要以新质生产力服务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要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以科技创新涵养新质生产力;要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推动新质生产力茁壮成长;要塑造劳动者的科学思维、增强劳动者的创新能力、培育劳动者的协作精神,确保新质生产力竞相迸发与充分涌流。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
被引:248
引用
王珏
王荣基
摘要: 新质生产力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对其内涵与意义的深度发掘至关重要。文章基于生产力的三大构成要件,在挖掘新质生产力长远要求原则下构建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对中国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研究发现:(1)新质生产力从总体上呈增长趋势,但在南北、四大区域和五大经济带存在显著时空差异;(2)新质生产力在省域之间呈现梯度提升和发展不均衡特点;(3)分维度发现,生产资料对新质生产力提升的贡献度最高,劳动者维度的贡献最低且存在空间极化现象;(4)新质生产力具有显著的集聚效应,主要表现为低—低集聚和高—高集聚,并具有时空收敛性特征。进而提出优化人力资本结构、发挥新质生产力集聚效应和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等政策建议。本文或可加深对中国新质生产力的时空发展格局的认知,为新质生产力培育进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地区差异;时空演进;熵值法;
被引:236
引用
石建勋
徐玲
摘要: 新质生产力是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绿色低碳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与数智化机器设备、数智化劳动者、数字基础设施、海量数据、算力、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要素紧密结合的生产力新形态。从新质战斗力到新质生产力是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新飞跃。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有助于促进科技水平实现质的飞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增强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从以下方面发力: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制和制度环境;优化升级传统基础设施,完善新型基础设施,筑牢新质生产力的基础保障;以新型举国体制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强化新质生产力的科技支撑;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数据要素产权制度体系;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升数字赋能新质生产力水平;加大新质生产力所需人才的培养力度,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人力资源的强力支撑;强化金融“供血”功能,全面优化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金融供给;加速构筑算力竞争优势,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算力基础;以绿色科技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增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动能。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科技创新;
被引:201
引用
蒋永穆
乔张媛
摘要: 作为人类社会进步决定性力量的生产力总是处在不断新质化的运动当中,它的每一次新质化都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迈进。其中,生产力的系统性新质化牵动着人类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人类社会诞生至今,已经发生过两次生产力的系统性新质化,分别推动人类社会步入农耕时代和工业时代。当前,第三次生产力系统性新质化正在发生,推动着人类社会由工业时代转向数字信息时代,而新质生产力正是这次生产力跃迁的科学写照。新质生产力的“新”展现为新要素、新技术、新产业,“质”体现为高质量、多质性、双质效,“力”表现为数字、协作、绿色、蓝色和开放五大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运行机理,就是以科技创新为轴心,将要素系统革新的牵引力通过技术系统这一媒介传导至产业系统,最终实现对传统生产力三大系统的全面重塑。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从四个方面入手,包括全面塑强科技创新整体能力、积极促进新要素迅速成长、聚力推进核心技术研发应用和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生产力新质化;科技创新;数字信息;
被引:193
引用
姜朝晖
金紫薇
摘要: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支撑,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载体,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基石形成的高效能、高质量生产力,具有更显创新性、更具数字化、更富跨越性、更重高质量等时代特征。新质生产力与教育发展有着双向驱动的内在逻辑: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引发教育理念、目标、内容、方式、体系和治理的系统性变革;另一方面,教育通过促进劳动力再生产提升新质生产力、促进科技创新锻造新质生产力、促进知识再生产升级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要素和积极变量。随着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亟待促进教育理念的更新、培养模式的升级、供需匹配的优化以及国际链接的畅通。基于问题提出四个方面建议:一要坚持系统观念,树立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统筹推进的“大教育观”;二要坚持协同创新,以产学研深度融合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三要坚持动态调整,促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供给侧与产业结构需求侧协同发展;四要坚持对外开放,加快建成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高质量教育;理论逻辑;现实挑战;实践路径;
被引:183
引用
祝智庭
戴岭
赵晓伟
沈书生
摘要: 大力培养新质人才是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行动要义。新质人才所具有的创变思维使其具有了创新恒常性,复合思维使其具有了生态营造性,技术思维使其具有了技术具身性,这就使得他们符合新质生产力的需要,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开拓发展新赛道。新质人才具有成长心态与高意识学习特质、人机共生思维与AI渗透技能、开拓精神与“破界”能力、创想能力与实践智慧、人文精神与科技合伦行动力、人类共同体思维与跨文化行动力等特质。新质人才的培育需要建构一体化的培养范式,包括:细化融通培养机制,以素养导向的AI教育培育新质后备人才的基础教育;依托智能学科平台,以“AI+X”微专业塑造新质中坚人才的高等教育;建立数字孪生平台,以产教融合认证发展新质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未来的新质人才应当是具有创新潜质的AI原民,新质人才培养思路应推广到新生代(AI原民)人才的培养,致力培植好人才成长的沃土,让新质人才不断涌现。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新质人才;新质学习力;创新能力;AI渗透技能;
被引:182
引用
赵峰
季雷
摘要: 科学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需要回到其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中。本文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逻辑,从技术形态、发展阶段和人类社会生产力演进三个层面,探寻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通过对劳动过程的剖析解构新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并分析其对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影响;最后考察经济制度对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作用。我们认为,新质生产力是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及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的生产力,是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需的一类生产力,要融合提升传统生产力,展现新时代新活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将对新时代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和社会再生产过程产生重要影响。为形成新质生产力培育动力不仅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还要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内生活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独有优势和根本保障。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技术革命;高质量发展;劳动过程;
被引:171
引用
刘伟
摘要: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的重大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习近平同志关于“新质生产力”的论述,为我们探索这一重大问题提供了指引和遵循。从经济理论上来说,新质生产力在经济理论上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创新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发展经济学理论等各方面均体现出时代化、中国化的新拓展;从经济实践上来说,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点在于需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新质生产力的载体在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规律,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根本特征;必须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结构演进规律,新质生产力的体现是结构高度提升;必须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新质生产力的实现机制是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基础。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其中最根本的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其重中之重。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全要素生产率;现代化产业体系;创新驱动;客观经济规律;
被引:154
引用
任保平
摘要: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现代化的本质一个不断由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动态发展过程,生产力的发展也是不断从传统生产力向现代生产力转型的过程。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现代化转型的最新体现,科学回答了政治经济学生产力现代化转型的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中国之问。从生产力现代化转型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历史逻辑看,新质生产力是立足世界生产力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生产力现代化转型的实践创新。从生产力现代化转型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来看,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从生产力现代化转型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实践逻辑来看,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遵循生产力现代化的规律和趋势,构建包括科技创新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绿色生产力体系和相应的生产关系体系在内的新质生产力体系。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生产力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
被引:125
引用
沈坤荣
金童谣
赵倩
摘要: 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是生产力的发展。新质生产力摆脱了传统低效能、高消耗生产过程,以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是“新”和“质”蜕变,代表生产力能级跃迁。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是以新技术加速生产方式变革,以新动能提高经济增长速度,以新质能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前瞻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重点,为发展新动能、培育新增长极、摆脱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和“高端制约”奠定基石。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在于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迭代,推动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延链、未来产业建链。为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健全科技人才培养机制,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
被引:125
引用
宋佳
张金昌
潘艺
摘要: 文章基于2015—2022年A股上市企业财务报表数据,实证研究了ESG发展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结果显示:ESG发展对企业新质生产力水平的提升有显著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ESG发展对促进非国有企业、中小微企业、实体企业的新质生产力水平的作用更显著;机制研究表明ESG发展能改善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降低中间品成本和负债融资成本水平、增加机构持股比例,进而促进企业新质生产力水平的提升。研究结果为促进企业ESG发展,加快企业形成新质生产力,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用的经验证据。
关键词: ESG;新质生产力;利益相关者;熵值法;
被引:123
引用
王珏
摘要: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它以科技创新为关键核心,在最大程度释放人的创造性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支柱,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本文从生产力三个构成要件对应性构建了衡量指标,提出了1-2-3-4的新质生产力理论框架,为后续生产力研究奠定了基础。“1”即一个关键核心,以科技创新为关键核心;“2”即两个根本原则,即最大程度释放人的聪明智慧原则和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环境原则;“3”即三个基本要求,即低污染、低消耗、低投入;“4”即四个主要内容,即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培育现代企业群体、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建立良好生态环境。并提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四个主要路径:一是优化人力资本结构;二是健全科技创新体制;三是完善现有产业体系;四是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现代化产业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
被引:121
引用
李政
崔慧永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不仅对东北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也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新质生产力是由于生产力构成要素的质的不断提升而呈现出来的更为先进的生产力形式。新质生产力在本质上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范畴,具有实践性、全面性、发展性的性质。新质生产力外显于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上,这些构成要素质量的提升即“劳动者”素质的持续提升、劳动资料的改进与广泛应用、劳动对象的不断扩张、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管理水平的显著提升等,形成了孕育新质生产力的条件。依据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条件,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路径主要有:一是通过提升教育质量、培育世界一流企业、促进产业发展以培育高质量的“劳动者”;二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提升劳动资料及科学技术这两个要素的质量;三是建设超大规模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以实现劳动对象的扩展;四是加强党的领导与培育企业家精神以实现企业管理的变革。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科学技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国统一大市场;劳动者素质;
被引:120
引用
姚树洁
张小倩
摘要: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从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促进经济增长持续健康发展,把握新工业革命浪潮,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明确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及内涵,揭示其理论逻辑、战略价值和实现路径。结合新质生产力的提出背景与相关论述,文章认为新质生产力必须具有“科技创新驱动”“产业高效低耗和环境可持续”“高品质生活和社会服务均等化”“数字赋能”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等特征。解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所积累的物质技术基础和政策环境保障,对比分析中国与全球主要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高科技产品的出口现状,以客观把握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优势与不足。分析在内部面临产业升级滞后与创新能力不足、资源与环境约束、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人口结构老龄化与劳动力成本上升、政府治理效率还需提升等“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外部遭受贸易争端、技术封锁、人权和意识形态威胁、国家领土争端等“修昔底德陷阱”的压力下,新质生产力破解经济高质量发展难题的战略指导意义。进一步地,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提升是实现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为国家提供了强大的安全保障,有助于构建坚固的国家安全体系。在此基础上,国家安全稳定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条件,两者相得益彰。最后,提出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尤其注重新质生产力的均衡布局;从内部加强自我建设,释放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潜能,破除“中等收入陷阱”魔咒;打造安全稳定的外部环境,给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基础保障,破除“修昔底德陷阱”魔咒,支撑构建强劲有力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区域均衡发展;国家安全;
被引:120
引用
钞小静
王清
摘要: 作为生产力演进过程中的一种新型质态,新质生产力是“创新驱动”与“质量牵引”以及二者协同演化的生产力发展新模式,其基本内涵集中体现为应用新技术、重塑新动能、培育新产业。新质生产力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跃迁方向,符合新发展阶段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新质生产力中新技术应用通过技术扩散、结构优化和“创造性破坏”效应,筑牢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底座;新要素培育通过比较优势迭代和价值倍增能级提升,激活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素动能;新产业兴起通过技术吸纳、产业链溢出和竞争优势重塑机制,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主体。因此,未来遵循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需要从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突破抓住发展机遇、加速新型数据要素融合渗透转换发展动能、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夯实发展基础、优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通发展“动脉”四个维度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为新时期新征程上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新技术;新要素;新产业;
被引:120
引用
张辉
唐琦
摘要: “新质生产力”理论的产生顺应了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为此,本文探讨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和含义,认为“新”表现为新的生产要素和新的要素结合方式,“质”体现为高质的产业基础和发展动能,二者引发生产方式的更新和发展效果的质变。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需要具备正确认识其新质态、创造人才发展的有利环境、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必要条件。进一步培育新质生产力需要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的发展方向,这不仅能有效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更能够实现全国范围内生产力的飞跃。由此,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在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符合新发展理念的生产优势。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生产要素;科技创新;产业升级;
被引:119
引用
洪银兴
摘要: 新质生产力反映生产力的新性质、新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新旧动能的转换。新质生产力概括为新科技、新能源和新产业以及这三个方面融合发展的数字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途径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在深度融合中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这是中国式现代化所要建设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内容。当前新科技和产业革命提供的产业基础是数字化和智能化。新质生产力催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超前部署和培育未来产业也就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突出在建立人才高地,集聚高端创新人才,突出科技企业家的作用。相应地建立激励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建立科技和产业融合的创新高地。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
被引:116
引用
盛朝迅
摘要: 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也是新时代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行动指南,具有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要素配置优、环境友好等特点。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具有客观必然性,是新技术持续涌现和群体性突破带来新赛道、数据等新生产要素进入生产函数、“科技—产业—金融”顺畅循环、强大国内市场有力支撑、产业基础积淀和高素质劳动者、企业活力和企业家才能充分发挥作用等六个方面因素相互交织孕育形成的结果。应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强化创新驱动,推动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加速涌现,促进数据等新生产要素活力充分释放,构建顺畅的“科技—产业—金融”循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夯实高素质劳动者和产业基础,充分激发企业活力和企业家才能,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汇聚新质生产力形成的磅礴动力。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科技;产业;金融;
被引:115
引用
洪银兴
摘要: 2023年9月7日,习近平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讲到,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1]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2023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再次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
关键词:
被引:113
引用
郭晗
侯雪花
摘要: 面向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大国竞争加剧的历史性交汇时期,新质生产力为中国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重要机遇。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与数字智能时代关联,能够在产业结构高端化、生产流通智能化、核心技术自主化、数字实体融合化以及产业发展低碳化等方面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当前,产业体系现代化面临着产业结构“低端锁定”、生产和流通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不充分不平衡以及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环境约束等一系列制约因素。为此,以新质生产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实现路径在于:以升级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和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产业结构高端化;以创新配套基础设施、要素资源流动和创新营销模式推动生产流通智能化;以基础研究、创新人才和创新协同体系推动核心技术自主化;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实体融合化;以绿色产业、绿色技术和绿色发展政策推动产业发展低碳化。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创新;智能化;绿色化;
被引:110
引用
贾若祥
王继源
窦红涛
摘要: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我国区域之间异质性强,区域发展差异大,要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大契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推动区域创新中心与区域产业体系深度融合发展,加强区域间协同融合,提高战略取向一致性,促进不同区域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形成合力,不断将我国区域空间回旋余地大的优势转化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加快形成多极点支撑、多层次联动、网络化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提高我国经济发展韧性和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性,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区域发展;
被引:109
引用
韩文龙
张瑞生
赵峰
摘要: 新质生产力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本文基于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构建了新质生产力的指标体系,利用2012~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测度了中国新质生产力水平,并探讨了新质生产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从时间趋势来看,中国的新质生产力水平正保持快速增长,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和新型劳动对象等新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发展水平也呈稳步增长趋势。从空间分布来看,由于经济基础、产业基础、要素基础等禀赋不同,不同地区之间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新质生产力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等作用机制可以促进经济的显著增长。从地区异质性来看,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缩小区域之间经济增长差距。进一步分析中,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对新质生产力的空间效应进行了检验,发现新质生产力不仅能够直接促进经济增长,并且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基于以上研究结论,从政策支持来看,需要不断提高创新要素的供给质量和配置效率,加快发展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打造区域增长极,发挥新质生产力的溢出效应;锻长板、补短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经济增长;高质量发展;
被引:107
引用
胡莹
摘要: 新质生产力是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不是脱离社会关系范畴、而是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价值目标,是具有创新性、融合性、引领性和超越性等特点的生产力。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过程是实现科技创新发展和人力资本跃升的过程,也是充分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和现有产业基础的过程,更是要素质量提升和资源配置效率改善的过程。文本根据构成新质生产力的四要素,从人才资源、科技创新、产业形态和生产方式四个方面分析当前我国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进路。面对科技创新领域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应抓住机遇,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促进生产力迭代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
被引:107
引用
习近平
摘要: <正>今天进行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内容是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目的是结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成就,分析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探讨改进措施,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新突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深化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和规律的认识,更加强调发展的高质量,党的十九大报告宣告“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
被引:106
引用
令小雄
谢何源
妥亮
金喆威
摘要: 新质生产力是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生产力。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作为前置的、独特的、未来的生产力,高阶的、跃迁式的、革命性的生产力,高智能的、高算力的、高素质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实践和产能逐渐成为产业变革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文本基于马克思的“一般智力”理论,从时空向度、结构向度、科技向度透视新质生产力的内质发展性、数智性和具象性特征及其在数字时代的表现,旨在揭示新质“智识”和新质生产力实践在现代生产过程中的核心地位,明晰新质生产力对生产方式及生产关系产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新产能;数智时代;数字劳动;中国智造;
被引:105
引用
卢江
郭子昂
王煜萍
摘要: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考察调研期间强调了“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概念,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具有全新的理论内涵和丰富的现实价值,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重要论述和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事实,文章认为新质生产力是一个至少涵盖科技、绿色和数字三大方面的集成体,并基于科技生产力、绿色生产力和数字生产力3个一级指标构建了新质生产力的综合评价体系。文章采用改进的熵权-TOPSIS方法测度了2012—2021年我国30个省级区域的新质生产力水平,测度结果表明,我国新质生产力水平由2012年的0.302 6上升到2021年的0.874 7,年均增速为21%,对应的,科技生产力、绿色生产力和数字生产力的水平也稳步上升。研究发现,针对不同区域,东部地区新质生产力水平不仅增速最快,总量也高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新质生产力水平高于西部地区,但增速低于西部地区;针对具体省份,新质生产力形成了广东省和江苏省“双雁领航”断层式发展格局,不同省份之间的差距极大,反映了中国新质生产力水平的区域异质性。进一步研究,Kernel密度估计和Markov链分析结果表明,一方面我国省际新质生产力水平的差距有逐渐拉大趋势,但这一趋势主要存在于个别新质生产力发达和落后的省份之间,大部分中间省份差异不明显,且新质生产力发展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新质生产力发达省份之间的趋同现象更为明显;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外溢效应,在与邻近省份的新质生产力水平存在差异的情况下,本省的新质生产力将会受到邻近省份的影响。新质生产力水平的基尼系数计算及其分解结果表明,区域间差异是全国新质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当下导致新质生产力水平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针对上述问题,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应该着重从统筹区域联动合作促进平衡发展,加大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引导力度,在新质生产力构成的三大指标上进行新部署等方面展开。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综合评价;区域差异;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
被引:102
引用
任保平
王子月
摘要: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框架下,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新质生产力作为新科技革命背景下的先进生产力,以创新驱动作为核心,代表着传统生产力发生了重大跃迁,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的生产力基础要素、新的生产模式以及新的发展动能。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重点是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共同富裕、绿色发展以及开放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在这个过程中,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任务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型工业化、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路径是以新质生产力实现包括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在内的中国式现代化。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被引:101
引用
周文
何雨晴
摘要: 纵观西方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生产力的持续发展是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人类历史上每一次生产力的重大跃升都以一系列开创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为先导,因而科技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孕育兴起,新质生产力将取代传统生产力,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的生产力,本质上是社会生产力的一次重大跃升。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亦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应在宏观层面坚持市场与政府有机结合,使二者协力推动科技创新;应在中观层面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增强发展新动能;应在微观层面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西方现代化;社会生产力;创新驱动;
被引:98
引用
韩喜平
马丽娟
摘要: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是科技创新,主要载体是现代化产业体系,进阶旨向是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质的跃迁。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的实践硕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显著标志,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实现人才强、科技强,进而促进产业强、经济强,必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辟广阔空间。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
被引:97
引用
彭绪庶
摘要: 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时代最新科技产业化的产物,代表了生产力发展方向和趋势,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是生产力代际革命和生产力跃迁的体现。颠覆性创新引致主导技术体系变更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技术前提,产生通用目的技术和发生科技革命分别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了充分条件和时代条件,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完善的科技转化应用制度体系加以保障。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创新创业融合,搭建技术转化渠道;推动数实深度融合,以数字化智能化为引领;促进数据、科技人才和科技金融三类要素高效流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创新;成果转化;科技自立自强;
被引:96
引用
胡莹
方太坤
摘要: 在唯物史观视角下,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为进一步深入探究新质生产力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理论基础。生产力三大基本要素及其优化组合的新质跃升是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新质生产力实质上是人更高阶地创造性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现实能力,是以科技创新引领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复杂系统,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相互联系和作用。基于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新质生产力从四个维度分别展现出以脑力劳动者为主的主体特征、颠覆性创新驱动的技术特征、多要素渗透融合的结构特征、数智化和绿色化产业的形态特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促进高水平科技创新,推动数字技术对生产要素全方位渗透融合,不断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着力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助力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马克思生产力理论;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生产要素;
被引:92
引用
周文
李吉良
摘要: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与大国竞争格局,是针对当前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紧迫性提出的时代命题。新质生产力在驱动能力、支撑载体、发展方式、生产力要素等方面不同于传统生产力,其形成的关键在于以科技创新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新质生产力在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层面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与中国式现代化在关键任务、价值遵循、发展要求、实践原则上体现出高度的内在一致性。因此,在形成新质生产力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应进一步完善宏观治理,更好地发挥国家主体作用;增强内在动力,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育支撑载体,着力促进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强化持续保障,推动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现代化产业体系;
被引:90
引用
周文
许凌云
摘要: 自新质生产力提出以来,相关研究就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然而,当前关于新质生产力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人们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存在误区。例如,将传统产业排除在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基础之外;否认政府推动科技创新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混淆生产力进步与新质生产力形成边界。在澄清上述误区的基础上,从制度保障、技术支撑、市场条件、产业基础四个方面明确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条件。形成新质生产力,应从如下方面着手: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制度保障;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激发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动能;建设成熟的国内统一大市场,夯实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市场基础;构建完善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筑牢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产业根基。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新型举国体制;全国统一大市场;现代化产业体系;
被引:90
引用
侯冠宇
张震宇
董劭伟
摘要: 农业是产业发展之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概念,不仅对东北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稳定供应链提供了战略性指导。在新质生产力引领下,传统农业将在数字化创新、生态农业实践、农产品深加工和品牌建设等方面发挥出巨大的整合潜力,这些领域的创新发展可以显著提升东北农业的经济效益与品牌价值。但目前仍存在技术推广难度大、专业人才培养推进缓慢、市场与政策对接效率低、农产品加工与产业链整合程度较低、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不合理等各种问题。新时代东北农业的未来发展需要采取宏观、系统和前瞻的战略思维,将培育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新质生产力,与完善市场经济政策、加强技术研发和推广、培育现代农业人才、有效整合农业产业链相结合,充分发挥生态农业的示范作用。要促进科技创新与传统农业深度融合,利用更加智能化与自动化的精准农业与数据驱动策略,促进政策与市场发挥协同作用,将生态型模式打造成东北环境绿色发展的转型目标,把深化农产品加工与培育品牌价值作为附加值提升的重点方向,坚持经济与生态的双向发展策略,才能在新的经济周期中稳固其“国家粮仓”的角色并为国家农业发展和食品安全提供坚实基础。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农业高质量发展;东北振兴;中国式现代化;
被引:83
引用
张夏恒
肖林
摘要: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新征程赢得发展主动权的重要举措,而数字化转型为新质生产力的涌现发挥了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作用。数字化转型为技术创新提供底层技术和要素支撑、为管理创新提供战略管理范式、为模式创新构建智能化运营的数字生态,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共同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实现新质生产力的涌现。立足技术供给相对不足、协同机制尚未成熟、创新生态欠缺活力以及治理体系有待完善等现存问题,从技术层、联动层、生态层、治理层分别提出优化策略,以实现数字化转型对新质生产力涌现的强力赋能。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数字化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
被引:82
引用
任保平
豆渊博
摘要: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生产力的发展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根本性标准。科技的进步必然伴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升,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我们党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过程中总结的历史经验,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新质生产力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现有研究主要从新质生产力理论内涵、特征、形成逻辑,以及形成的实践和实现路径等方面展开。未来,应对新质生产力作系统的学理化阐释,结合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战略研究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研究新质生产力,加强新质生产力形成条件的研究,加强新质生产力的实证研究。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未来产业;现代化产业体系;
被引:80
引用
姜奇平
摘要: 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结合的角度认识新质生产力,将激活数据潜能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导方向,有助于更好地探讨新质生产力与数字时代相结合的问题。如果将新质生产力问题归类为生产要素问题、现代化产业体系问题和制度环境问题,探讨以数据为主要生产要素与以实体为主要生产要素的不同可以发现,数据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具有通用、复用的独有特征;充分激活数据潜能,有利于在高质量发展中提高做优效率,在现代化产业体系中优化附加值结构,在生态化市场体系中优化制度环境并释放数字化红利。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数据;生产要素;现代化产业体系;制度环境;逻辑结构;
被引:79
引用
周文
叶蕾
摘要: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而产生的生产力,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数字经济集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于一体,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也是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数据作为新生产要素可以更好地赋能传统生产力改造升级,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为新质生产力形成提供实体基础,数字基础设施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坚实平台支撑。未来,结合数字经济特征和具体国情,要以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通过市场与政府有机结合协同提高数字创新能力、数实融合加快推进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培育创新型人才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数字经济;数据要素;高质量发展;新型工业化;
被引:76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