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交叉:未来工程师培养的必由之路——以机器人工程专业为例

被引:36
作者
吴婧姗 [1 ]
王雨洁 [2 ]
朱凌 [1 ]
机构
[1] 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
[2]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未来工程师; 学科交叉; 机器人工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642 [教学理论、教学法]; TP242-4 [];
学科分类号
040102 ; 1111 ;
摘要
多技术领域的高度交叉和深度融合,深刻驱动着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工程师培养也愈发需要通过学科间自然的耦合与互动以开创更有效的模式。在培养工程师的工作中,以计算机、机器人领域之类由广泛工程技术发展和应用需求推涌呈现的工程师形成之路是其间的典型代表,由此类工程师所面对的任务之前瞻性、繁难性和应用的大量不确定性及其技术路线的先进性而喻之为"未来工程师",其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方式特别值得为其他领域工程师培养所借鉴。在前辈学者所撰《学科的形成:软件工程教育简史》的启发下,本研究沿用其思路,尝试以机器人工程技术演化及其专业发展为例,尝试提炼基于学科交叉培养工程人才的两类有效模式:以伍斯特理工学院、浙江大学为代表的"贯通模式",以跨学科平台为依托,通过复合型课程或项目主线串联多学科知识,强调将系统性思维训练贯穿始终;以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为代表的"组合模式",以优势学科为主导,通过学科群协作开展跨学科教学与研究,侧重"先专后宽"的人才培养路径。文章最后从专业设置的逻辑规律、以设计为核心的工科课程体系以及产教深度融合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对培养未来工程师的若干启示。
引用
收藏
页码:68 / 75+98 +98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未来工程师的核心能力——基于智能技术驱动型企业实证研究的内容分析 [J].
吴婧姗 ;
朱凌 ;
施锦诚 ;
吕正则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9, (06) :50-57
[2]   美国新兴工科专业形成机理及对我国新工科建设的启示——以机器人工程专业为例 [J].
姚威 ;
胡顺顺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9, (05) :48-53+87
[3]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项目式教学的实践与启示 [J].
朱佳斌 ;
张国洋 ;
刘群群 ;
张执南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9, (03) :81-86
[4]   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生工科专业建设 [J].
林健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8, (01) :32-45
[5]   机器人研究进展与科学挑战 [J].
刘辛军 ;
于靖军 ;
王国彪 ;
赖一楠 ;
何柏岩 .
中国科学基金, 2016, 30 (05) :425-431
[6]   论高校学科交叉的困境与出路 [J].
罗勤 ;
梁传杰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6, (04) :189-194
[7]   学科交叉研究综述 [J].
许海云 ;
尹春晓 ;
郭婷 ;
谭晓 ;
方曙 .
图书情报工作, 2015, (05) :119-127
[8]   计算科学推进大数据时代多学科交叉发展 [J].
李建欣 ;
胡春明 ;
陶飞 ;
赵洁玉 .
计算机教育, 2014, (01) :27-32
[9]   交叉学科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J].
马廷奇 .
高等教育研究, 2011, 32 (06) :73-77
[10]   交叉学科的重要性及其发展 [J].
郑晓瑛 .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03) :14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