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兴工科专业形成机理及对我国新工科建设的启示——以机器人工程专业为例

被引:20
作者
姚威
胡顺顺
机构
[1] 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
关键词
新兴工科专业; 机器人工程; 新工科建设; 工程教育;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P242-4 []; G642.3 [课程];
学科分类号
1111 ; 040102 ;
摘要
如何进行新兴工科专业建设是新工科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直接影响改革成效。作为在我国刚起步的新兴工科专业,机器人工程在美国已有40年历史,经历了嵌入式课程、独立式专业以及创新式认证专业三个发展阶段。本文通过构建DSR发展模型分析框架,对美国机器人工程专业的形成机理进行梳理后发现,其由内外部动力相互驱使,借助外部环境响应逆向推动,循环促进新专业可持续上升式发展的模式值得借鉴。为此,我国新工科专业建设应该重视专业发展内部驱动力,确保新工科专业科学化设置;以专业认证为引导进行新专业设计,推动新工科专业高起点建设;不断吸收外部"响应"新要求,促进新工科专业可持续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48 / 53+87 +8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新工科”视角下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以大连民族大学为例 [J].
高云莉 ;
姜蕾 ;
王丰 ;
王振 ;
安泓达 ;
张小爽 ;
王庆春 .
高教学刊, 2019, (02) :15-18
[3]   多方协同开展智能制造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J].
杨若凡 ;
刘军 ;
李晓军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8, (05) :30-34
[4]   新工科实践路径探讨:基于扎根理论的CDIO转换平台建构 [J].
叶民 ;
孔寒冰 ;
许星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8, (04) :11-17+100
[5]   新工科专业建设:内涵、路径与培养模式 [J].
李正良 ;
廖瑞金 ;
董凌燕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8, (02) :20-24+51
[6]   新工科:从理念到行动 [J].
叶民 ;
孔寒冰 ;
张炜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8, (01) :24-31
[7]   新工科与新范式:概念、框架和实施路径 [J].
顾佩华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 (06) :1-13
[8]   智能时代新工科——人工智能推动教育改革的实践 [J].
李德毅 ;
马楠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 (05) :8-12
[9]   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思考 [J].
陆国栋 ;
李拓宇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 (03) :20-26
[10]   “智能科学和技术”引领工程教育发展新动向——中国工程院李德毅院士访谈录 [J].
张炜 ;
吕正则 ;
吴蓝迪 ;
李恒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 (01) :123-126+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