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术期刊
论文检测
AIGC检测
热点
更多
数据
初中生物学新授课师生对话教学的实证研究——基于课堂观察视角
被引:5
作者
:
郑世忠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吉林省教育学院
郑世忠
卢文祥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吉林省教育学院
卢文祥
机构
:
[1]
吉林省教育学院
来源
:
课程教材.教法.
|
2013年
/ 33卷
/ 12期
关键词
:
初中生物学;
对话教学;
课堂观察;
视频分析法;
D O I
:
10.19877/j.cnki.kcjcjf.2013.12.014
中图分类号
:
G633.91 [生物];
学科分类号
:
04 ;
0401 ;
摘要
:
课改以来,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变得日趋频繁,以"问—答"(教学与对话)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式往往贯穿整个课堂。统计数据显示:经过十余年的课改,对话教学已成为教师新授课教学的主要形式,但是师生的话语比例、话题提出的方式、话题的目的性与严谨性、学生的思维深度及参与教学的程度仍有待提高;对话教学效果与教师的教龄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引用
收藏
页码:73 / 7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开放课堂,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J].
李英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实小分校
李英华
.
陕西教育(教学版),
2013,
(04)
:30
-30
[2]
对话教学理论下的教学模式探析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蒯秀丽
.
教学与管理,
2013,
(03)
:15
-17
[3]
关于有效课堂提问的思考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莉
.
当代教育论坛,
2011,
(11)
:79
-81
[4]
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分化
[J].
姚湘仁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江苏省洪泽中学
姚湘仁
.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11,
27
(05)
:5
-8
[5]
学生课堂提问的心理学研究及反思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杨宁
.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9,
8
(01)
:96
-99+106
[6]
对话教学的课堂设计:理念与原则[J]. 张增田.课程.教材.教法. 2008(05)
[7]
在对话中达于理解——关于中学对话教育的理论反思与实践重建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杨小微
.
课程教材.教法 . ,
2007,
(10)
:19
-24
[8]
声音·话语·权利——构建民主多元话语教学活动的思考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春燕
.
幼儿教育,
2005,
(01)
:10
-11
[9]
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钟启泉
.
教育研究,
2001,
(03)
:33
-39
←
1
→
共 9 条
[1]
开放课堂,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J].
李英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实小分校
李英华
.
陕西教育(教学版),
2013,
(04)
:30
-30
[2]
对话教学理论下的教学模式探析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蒯秀丽
.
教学与管理,
2013,
(03)
:15
-17
[3]
关于有效课堂提问的思考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莉
.
当代教育论坛,
2011,
(11)
:79
-81
[4]
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分化
[J].
姚湘仁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江苏省洪泽中学
姚湘仁
.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11,
27
(05)
:5
-8
[5]
学生课堂提问的心理学研究及反思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杨宁
.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9,
8
(01)
:96
-99+106
[6]
对话教学的课堂设计:理念与原则[J]. 张增田.课程.教材.教法. 2008(05)
[7]
在对话中达于理解——关于中学对话教育的理论反思与实践重建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杨小微
.
课程教材.教法 . ,
2007,
(10)
:19
-24
[8]
声音·话语·权利——构建民主多元话语教学活动的思考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春燕
.
幼儿教育,
2005,
(01)
:10
-11
[9]
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钟启泉
.
教育研究,
2001,
(03)
:33
-39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