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组培褐化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41
|
作者
冯代弟 [1 ,2 ]
王燕 [2 ]
陈剑平 [2 ]
机构
[1] 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病毒与生物技术研究所
关键词
植物组织培养; 褐化; 切伤; 酶促反应; 信号转导;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3.1 [植物细胞的离体培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褐化是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常见的不利现象,极大地限制了组培技术在多种植物上的应用。近年来,关于切伤对植物生理代谢产生的影响及切伤后的信号转导过程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为植物组培褐化的发生机制研究提供了新思路。首先从植物的种类和基因型、外植体、培养基成分及培养条件综述了植物组培褐化的发生特点;然后,从褐化对植物细胞形态的影响以及组培褐化过程中植物细胞发生的生理代谢变化及基因调控,阐述了植物组培褐化可能的发生机制;最后指出了目前组培褐化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为进一步了解并研究植物组培褐化的发生机制提供参考。
引用
收藏
页码:1108 / 1116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58 条
  • [31] 桑树组织培养中褐化问题的研究
    邱璐
    陈善娜
    夏跃明
    张光明
    [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01) : 78 - 80
  • [32] 外殖体部位、激素浓度对卡特兰、蝴蝶兰原球茎形成和增殖的影响
    王荣钦
    [J]. 福建热作科技, 2000, (01) : 31 - 32
  • [33] 防止香蕉茎尖培养中外植体褐变的研究(简报)
    黄霞
    黄学林
    高东微
    [J]. 广西植物, 1999, (01) : 78 - 80
  • [34] 梨外植体褐变与多酚氧化酶及酚类物质的关系
    晏本菊
    李焕秀
    不详
    [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 1998, (03) : 24 - 27
  • [35]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褐化现象
    徐振彪
    傅作申
    原亚萍
    杜娟
    张新生
    田立国
    贾玉峰
    母秋华
    [J]. 国外农学-杂粮作物, 1997, (01) : 56 - 57
  • [36] 水稻幼穗和成熟种子诱导胚状体时的有关因子探讨
    金坚敏
    张静兰
    唐定台
    [J]. 植物学通报, 1992, (02) : 53 - 54
  • [37] 莱阳茌梨果实褐变与多酚氧化酶及酚类物质区域化分布的关系
    鞠志国
    朱广廉
    曹宗巽
    [J]. 植物生理学报, 1988, (04) : 356 - 361
  • [38] Biochemical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plant MYB transcription factor family
    Du, Hai
    Zhang, Li
    Liu, Lei
    Tang, Xiao-Feng
    Yang, Wen-Jie
    Wu, Yan-Min
    Huang, Yu-Bi
    Tang, Yi-Xiong
    [J]. BIOCHEMISTRY-MOSCOW, 2009, 74 (01) : 1 - 11
  • [39] Factors influencing somatic embryogenesis induction in Eucalyptus globulus Labill.: basal medium and anti-browning agents[J] . Plant Cell, Tissue and Organ Culture . 2008 (1)
  • [40] A single genetic locus in chromosome 1 controls conditional browning during the induction of calli from mature seeds of Oryza sativa ssp. indica[J] . Zhong Li,Shihua Duan,Jin Kong,Shaoqing Li,Yangsheng Li,Yingguo Zhu.Plant Cell, Tissue and Organ Culture . 200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