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组培褐化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41
|
作者
冯代弟 [1 ,2 ]
王燕 [2 ]
陈剑平 [2 ]
机构
[1] 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病毒与生物技术研究所
关键词
植物组织培养; 褐化; 切伤; 酶促反应; 信号转导;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3.1 [植物细胞的离体培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褐化是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常见的不利现象,极大地限制了组培技术在多种植物上的应用。近年来,关于切伤对植物生理代谢产生的影响及切伤后的信号转导过程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为植物组培褐化的发生机制研究提供了新思路。首先从植物的种类和基因型、外植体、培养基成分及培养条件综述了植物组培褐化的发生特点;然后,从褐化对植物细胞形态的影响以及组培褐化过程中植物细胞发生的生理代谢变化及基因调控,阐述了植物组培褐化可能的发生机制;最后指出了目前组培褐化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为进一步了解并研究植物组培褐化的发生机制提供参考。
引用
收藏
页码:1108 / 1116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58 条
  • [21] Changes in morphology and biochemical indices in browning callus derived from Jatropha curcas hypocotyls[J] . Yang He,Xiulian Guo,Ran Lu,Bei Niu,Vijaya Pasapula,Pei Hou,Feng Cai,Ying Xu,Fang Chen.Plant Cell, Tissue and Organ Culture (PCTOC) . 2009 (1)
  • [22] 阿月浑子总酚含量与褐变关系研究
    魏芳
    苏淑钗
    富丰珍
    侯小丽
    [J]. 河北林果研究, 2007, (01) : 50 - 53
  • [23] 我国植物组培技术的发展及展望
    张国强
    翟秋喜
    [J]. 安徽农业科学, 2006, (16) : 3893 - 3895
  • [24] 复合护色液对鲜切莲藕护色效果研究
    吴光旭
    张长峰
    [J]. 食品科技, 2006, (05) : 111 - 114
  • [25] 蝴蝶兰褐变外植体的显微结构观察以及褐变成分的初步分析
    许传俊
    李玲
    李红
    张铭光
    [J]. 园艺学报, 2005, (06) : 1111 - 1113
  • [26] 八种不同花色一串红组织培养快繁的研究
    李凤兰
    胡国富
    胡宝忠
    [J]. 生物技术, 2005, (04) : 71 - 73
  • [27] 植物组织培养的防褐化探讨
    陈菲
    李黎
    宫伟
    [J]. 北方园艺, 2005, (02) : 69 - 69
  • [28] 魔芋组织培养与快繁技术研究
    黄远新
    何凤发
    张盛林
    [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04) : 309 - 312
  • [29] 银杏组织培养中控制褐化的研究
    张明文
    陈力耕
    [J]. 中国南方果树, 2003, (03) : 51 - 52
  • [30] 园艺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褐化现象及抗褐化研究进展
    周俊辉
    周家容
    曾浩森
    王国彬
    祝展平
    [J]. 园艺学报, 2000, (S1) : 481 - 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