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技术向善:基于技术反噬公平的视角

被引:13
作者
张新民 [1 ]
张稷锋 [2 ]
机构
[1] 西南大学教育立法研究基地
[2] 西南大学
关键词
教育技术; 教育公平; 教育技术反噬; “善恶”逻辑; 教育技术向善;
D O I
10.13734/j.cnki.1000-5315.2023.0506
中图分类号
G40-057 [教育技术学];
学科分类号
040110 ;
摘要
教育与技术深度融合的趋势和背景下,教育技术尤其是ChatGPT、DALL·E等人工智能技术在应对教育公平问题上被赋予更大的使命和更高的期待,然而现实中教育技术“失控”和教育公平“失败”的遭遇,呈现出教育技术反噬教育公平的风险。教育技术融合视域下推进教育公平的话题,蕴含着教育发展、教育技术革新、教育技术反噬、教育资源配置等之间的动态交互关系。教育技术反噬教育公平,表现为技术“偏见”、技术鸿沟、恶意滥用三种典型类型,本质上是作为教育主体的人的失控,以及教育活动的理性应然状态被遮蔽。剖析教育技术对教育公平之“善恶”共存的逻辑,教育技术的价值呈现出以增加教育机会为核心的效率观,而效率实现主要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法治状况。教育技术的角色决定了其向善的价值取向和基本立场,且向善有其原则和策略。
引用
收藏
页码:107 / 116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2 条
[1]   “阿拉丁神灯”还是“潘多拉魔盒”:ChatGPT教育应用的潜能与风险 [J].
王佑镁 ;
王旦 ;
梁炜怡 ;
柳晨晨 .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23, 35 (02) :48-56
[2]   ChatGPT给科研工作者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J].
王树义 ;
张庆薇 .
图书馆论坛, 2023, 43 (03) :109-118
[3]   乡村教师定向培养政策:价值、前提与风险 [J].
姜超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9 (03) :114-121
[4]   从“代理”到“替代”的技术与正在“过时”的人类? [J].
李河 .
中国社会科学, 2020, (10) :116-140+207
[5]   教育技术实践本真的省思与再认(笔会) [J].
杨开城 ;
汪基德 ;
韩雪婧 ;
颜士刚 ;
王丽蕊 ;
安涛 .
终身教育研究, 2020, 31 (05) :10-23
[6]   智能革命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初探 [J].
高奇琦 .
中国社会科学, 2020, (07) :81-102+205
[8]   媒介内容生产取向性偏差及“合理性”调适——基于工具理性、价值理性的辩证视角 [J].
郝雨 ;
田栋 .
国际新闻界, 2019, 41 (06) :6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