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技术向善:基于技术反噬公平的视角

被引:13
作者
张新民 [1 ]
张稷锋 [2 ]
机构
[1] 西南大学教育立法研究基地
[2] 西南大学
关键词
教育技术; 教育公平; 教育技术反噬; “善恶”逻辑; 教育技术向善;
D O I
10.13734/j.cnki.1000-5315.2023.0506
中图分类号
G40-057 [教育技术学];
学科分类号
040110 ;
摘要
教育与技术深度融合的趋势和背景下,教育技术尤其是ChatGPT、DALL·E等人工智能技术在应对教育公平问题上被赋予更大的使命和更高的期待,然而现实中教育技术“失控”和教育公平“失败”的遭遇,呈现出教育技术反噬教育公平的风险。教育技术融合视域下推进教育公平的话题,蕴含着教育发展、教育技术革新、教育技术反噬、教育资源配置等之间的动态交互关系。教育技术反噬教育公平,表现为技术“偏见”、技术鸿沟、恶意滥用三种典型类型,本质上是作为教育主体的人的失控,以及教育活动的理性应然状态被遮蔽。剖析教育技术对教育公平之“善恶”共存的逻辑,教育技术的价值呈现出以增加教育机会为核心的效率观,而效率实现主要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法治状况。教育技术的角色决定了其向善的价值取向和基本立场,且向善有其原则和策略。
引用
收藏
页码:107 / 116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2 条
[2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 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2]  
顾明远.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23]  
(美) 贾纳斯泽乌斯基, (美) 莫伦达, 主编.教育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4]  
颜士刚, 著.技术的教育价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5]  
张立新, 编著.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6]  
焦建利, 著.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
[27]  
肖峰, 著.哲学视阈中的技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8]  
(美)富勒(LonL.Fuller)著,郑戈译.法律的道德性[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9]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著,颜一,秦典华译.政治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0]  
[(德)马克思,(德)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