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社会中的技术反噬效应及其法治挑战——基于四起网络舆情事件的观察

被引:25
作者
陆宇峰
机构
[1] 华东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信息社会; 网络公共领域; 技术反噬; 反身法;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206 [传播理论]; C912.63 [社会舆论]; D920.0 [理论];
学科分类号
050302 ; 050301 ; 030101 ;
摘要
信息技术直接塑造了信息社会,滥用信息技术可能导致信息社会的结构异化,形成技术反噬效应。对近年来四起网络舆情事件的观察表明,在信息过剩的背景下,被滥用的信息技术异化了信息优化、信息监控、信息传播、信息交互的社会结构,其后果是选择性信息的不当呈现,由此产生"逆向淘汰"、"全景敞视"、"加剧排除"、"异议阻却"等技术反噬效应,造成了侵害公民权利的严重社会风险。鉴于在信息社会中坚守现代法治原则可能遭遇特殊的困境,包括治理权力的再分散化困境、政府规制的动机匮乏困境、干预决策的合理性和正当化困境,仅仅依靠法律漏洞填补,不足以抑制互联网企业滥用信息技术的社会风险。超越形式法和实质法,依靠"反身法"实施间接政府干预,刺激信息社会建立自我反思机制,有效提升其自治能力,可能是解决信息技术反噬问题的适当选择。
引用
收藏
页码:54 / 68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网络社会法律治理与技术治理的二元共治 [J].
郑智航 .
中国法学, 2018, (02) :108-130
[2]   “公民个人信息”的权利属性与刑法保护思路 [J].
于志刚 .
浙江社会科学, 2017, (10) :4-14+155
[3]   美国网络广告的法律治理 [J].
周辉 .
环球法律评论, 2017, 39 (05) :142-161
[4]   个人信息权确立的双重价值——兼评《民法总则》第111条 [J].
郝思洋 .
河北法学, 2017, 35 (10) :128-139
[5]   大数据时代的隐私危机及其侵权法应对 [J].
徐明 .
中国法学, 2017, (01) :130-149
[6]   竞价排名服务商审查义务研究 [J].
张建文 ;
廖磊 .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16, (05) :83-91
[7]   策略型网络法律舆论:方式、影响及超越 [J].
陆宇峰 .
法商研究, 2016, 33 (05) :38-49
[8]   论互联网法 [J].
周汉华 .
中国法学, 2015, (03) :20-37
[9]   中国网络公共领域:功能、异化与规制 [J].
陆宇峰 .
现代法学, 2014, 36 (04) :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