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上对象与客体的区分及其应用

被引:15
作者
孙山
机构
[1] 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
关键词
对象; 客体; 物; 法益; 请求权;
D O I
10.16494/j.cnki.1002-3933.2021.02.007
中图分类号
D923 [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在我国民法学的研究中,多数学者将对象与客体当作同义语使用,而在刑法学中对象和客体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基础概念。对象与客体不分无法解释同一对象上承载不同利益、生成不同法益、获得平行保护的普遍现象。对象与客体的区分,缘起于罗马法中有体物和无体物的二分,确立于德国《民法典》,是人类理性认识提升和社会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德国《民法典》"物/债"二分与五编制体例的逻辑基础,为后世各国以权利为核心概念设计民法典创造了可能。对象与客体区分在民法中具有如下法技术价值:法益分类的事实前提和逻辑根基;法益内容的现实基础;法益救济中请求权配置与行使的依据。后《民法典》时代,应当重视对象和客体区分在法教义学中的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92 / 116
页数:25
相关论文
共 40 条
[1]   民法上“法益”概念的探源与本土化 [J].
孙山 .
河北法学, 2020, 38 (04) :64-87
[2]   网络虚拟财产权单独立法保护的可行性初探 [J].
孙山 .
河北法学, 2019, 37 (08) :2-18
[4]   全球化时代比较法的优势与缺陷 [J].
鲁楠 .
中国法学, 2014, (01) :102-124
[7]   著作财产权的权利束体系及与作品的对应关系 [J].
余俊 .
知识产权, 2011, (01) :20-26
[8]   比较法研究的反思:当代挑战与范式转换 [J].
高鸿钧 .
中国社会科学, 2009, (06) :161-170
[9]   Ius和right的词义变迁 谈两大法系权利概念的历史演进 [J].
李中原 .
中外法学, 2008, (04) :533-551
[10]   个人信息保护法研究 [J].
齐爱民 .
河北法学, 2008, (04) :1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