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克拉通东部中生代岩石圈减薄的过程与机制:中生代火成岩和深源捕虏体证据

被引:153
|
作者
许文良
王清海
王冬艳
裴福萍
高山
机构
[1]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2]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中生代; 岩石圈减薄; 火成岩; 深源捕虏体;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 [岩浆岩(火成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基于最新的同位素年代学资料 ,华北克拉通东部中生代的岩浆作用可划分成四个阶段 ,即晚三叠世 ( 2 0 5~ 2 2 5Ma)碱性岩浆作用 ;中晚侏罗世 ( 1 5 5~ 1 6 0Ma)花岗质岩浆作用 ;早白垩世 ( 1 1 2~ 1 32Ma)双峰式岩浆作用和晚白垩世 ( 92~ 73Ma)碱性玄武质岩浆作用。徐淮地区中生代侵入岩中榴辉岩捕虏体的发现及其地质年代学资料 ( 2 1 9Ma)表明 ,华北克拉通东部中生代早期曾发生过一次重要的陆壳加厚过程。俯冲板片的断离以及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快速折返和晚三叠世 ( 2 0 5~ 2 2 5Ma)的碱性岩浆作用的存在均暗示 ,华北克拉通中生代岩石圈减薄已经开始。拆沉作用则是引起中生代早期岩石圈减薄的主要机制。中、晚侏罗世 ( 1 5 5~ 1 6 0Ma)花岗质岩浆作用形成于造山期后的伸展环境 ,代表了中生代岩石圈减薄的继续和发展。早白垩世 ( 1 1 2~ 1 32Ma)双峰式岩浆作用表明中生代岩石圈减薄达到了峰期。而幔源纯橄岩捕虏体中富硅质熔体的交代作用和玄武岩的高87Sr/ 86Sr值、低ε(Nd ,t)值特征表明 ,软流圈对岩石圈底部的化学侵蚀可能是导致该阶段岩石圈减薄的主导机制。晚白垩世 ( 92~ 73Ma)碱性玄武质岩浆作用和“海洋型”地幔捕虏体的存在代表了等温面的下降和岩石圈地幔的增生
引用
收藏
页码:309 / 31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 [21] 南口-古崖居中生代双峰式岩墙群形成机制的地球化学制约
    邵济安
    李献华
    张履桥
    牟保磊
    刘玉琳
    [J]. 地球化学, 2001, (06) : 517 - 524
  • [22] 鲁东胶莱盆地青山组火山岩的40Ar-39Ar定年——以五莲分岭山火山机构为例
    邱检生
    王德滋
    罗清华
    刘洪
    [J]. 高校地质学报, 2001, (03) : 351 - 355
  • [23] 大别山北部榴辉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Sr,Nd同位素组成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 刘贻灿,徐树桐,李曙光,江来利,吴维平,陈冠宝,苏文.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0(S1)
  • [24]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火山作用的pTtc模型与岩石圈演化
    许文良
    王冬艳
    王嗣敏
    [J].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2000, (04) : 329 - 335
  • [25] 论燕山运动的深部地球动力学本质
    吴福元
    孙德有
    张广良
    任向文
    [J]. 高校地质学报, 2000, (03) : 379 - 388
  • [26] 中国东部显生宙地幔演化的主要样式 :“蘑菇云”模型
    路凤香
    郑建平
    李伍平
    陈美华
    成中梅
    [J]. 地学前缘, 2000, (01) : 97 - 107
  • [27] 中国东部中生代岩浆作用与岩石圈减薄
    吴福元
    孙德有
    [J].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1999, (04) : 313 - 318
  • [28] 辽西中生代粗面玄武岩中地幔和下地壳捕虏体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许文良
    郑常青
    王冬艳
    [J]. 地质论评, 1999, 45(S1) (S1) : 444 - 449
  • [29] 徐州—宿州弧形双冲—叠瓦扇逆冲断层系统
    王桂梁
    姜波
    曹代勇
    邹海
    金维浚
    [J]. 地质学报, 1998, (03) : 228 - 236
  • [30] 鲁西地区中生代火成活动的40Ar/39Ar年龄
    林景仟
    谭东娟
    金烨
    [J]. 岩石矿物学杂志, 1996, (03) : 22 -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