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克拉通东部中生代岩石圈减薄的过程与机制:中生代火成岩和深源捕虏体证据

被引:153
|
作者
许文良
王清海
王冬艳
裴福萍
高山
机构
[1]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2]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中生代; 岩石圈减薄; 火成岩; 深源捕虏体;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 [岩浆岩(火成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基于最新的同位素年代学资料 ,华北克拉通东部中生代的岩浆作用可划分成四个阶段 ,即晚三叠世 ( 2 0 5~ 2 2 5Ma)碱性岩浆作用 ;中晚侏罗世 ( 1 5 5~ 1 6 0Ma)花岗质岩浆作用 ;早白垩世 ( 1 1 2~ 1 32Ma)双峰式岩浆作用和晚白垩世 ( 92~ 73Ma)碱性玄武质岩浆作用。徐淮地区中生代侵入岩中榴辉岩捕虏体的发现及其地质年代学资料 ( 2 1 9Ma)表明 ,华北克拉通东部中生代早期曾发生过一次重要的陆壳加厚过程。俯冲板片的断离以及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快速折返和晚三叠世 ( 2 0 5~ 2 2 5Ma)的碱性岩浆作用的存在均暗示 ,华北克拉通中生代岩石圈减薄已经开始。拆沉作用则是引起中生代早期岩石圈减薄的主要机制。中、晚侏罗世 ( 1 5 5~ 1 6 0Ma)花岗质岩浆作用形成于造山期后的伸展环境 ,代表了中生代岩石圈减薄的继续和发展。早白垩世 ( 1 1 2~ 1 32Ma)双峰式岩浆作用表明中生代岩石圈减薄达到了峰期。而幔源纯橄岩捕虏体中富硅质熔体的交代作用和玄武岩的高87Sr/ 86Sr值、低ε(Nd ,t)值特征表明 ,软流圈对岩石圈底部的化学侵蚀可能是导致该阶段岩石圈减薄的主导机制。晚白垩世 ( 92~ 73Ma)碱性玄武质岩浆作用和“海洋型”地幔捕虏体的存在代表了等温面的下降和岩石圈地幔的增生
引用
收藏
页码:309 / 31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 [1] 华北地块中东部中生代侵入杂岩中角闪石和黑云母的40Ar/39Ar定年:对岩石圈减薄时间的制约
    许文良
    王冬艳
    王清海
    裴福萍
    林景仟
    [J]. 地球化学, 2004, (03) : 221 - 231
  • [2] 鲁西费县中生代玄武岩及幔源捕掳晶的矿物化学:对岩石圈地幔性质的制约
    裴福萍
    许文良
    王清海
    王冬艳
    林景仟
    [J]. 高校地质学报, 2004, (01) : 88 - 97
  • [3] 鲁西中生代闪长岩中两类幔源捕虏体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
    许文良
    王冬艳
    王清海
    林景仟
    [J]. 岩石学报, 2003, (04) : 623 - 636
  • [4] 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吴福元
    葛文春
    孙德有
    郭春丽
    [J]. 地学前缘, 2003, (03) : 51 - 60
  • [5] 蚌埠淮光“混合花岗闪长岩”的形成时代及源区:锆石SHRIMP U-Pb地质年代学证据
    靳克
    许文良
    王清海
    高山
    刘晓春
    [J]. 地球学报, 2003, (04) : 331 - 335
  • [6] 大别造山带燕山期造山作用的岩浆岩石学证据
    戴圣潜
    邓晋福
    吴宗絮
    赵海玲
    陈江峰
    杜建国
    [J]. 中国地质, 2003, (02) : 159 - 165
  • [7] 赣南全南正长岩的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其对华南燕山早期构造背景的制约
    陈志刚
    李献华
    李武显
    刘敦一
    [J]. 地球化学, 2003, (03) : 223 - 229
  • [8] 大兴安岭中生代双峰式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林强
    葛文春
    曹林
    孙德有
    林经国
    [J]. 地球化学, 2003, (03) : 208 - 222
  • [9] 大别山碰撞造山带的地球动力学
    王清晨
    林伟
    [J]. 地学前缘, 2002, (04) : 257 - 265
  • [10] 辽西中生代晚期岩石圈地幔的性质:来自玄武岩和地幔捕虏体的证据
    王冬艳
    许文良
    冯宏
    林景仟
    郑常青
    [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2, (04) : 319 - 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