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克拉通东部中生代岩石圈减薄的过程与机制:中生代火成岩和深源捕虏体证据

被引:156
|
作者
许文良
王清海
王冬艳
裴福萍
高山
机构
[1]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2]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中生代; 岩石圈减薄; 火成岩; 深源捕虏体;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 [岩浆岩(火成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基于最新的同位素年代学资料 ,华北克拉通东部中生代的岩浆作用可划分成四个阶段 ,即晚三叠世 ( 2 0 5~ 2 2 5Ma)碱性岩浆作用 ;中晚侏罗世 ( 1 5 5~ 1 6 0Ma)花岗质岩浆作用 ;早白垩世 ( 1 1 2~ 1 32Ma)双峰式岩浆作用和晚白垩世 ( 92~ 73Ma)碱性玄武质岩浆作用。徐淮地区中生代侵入岩中榴辉岩捕虏体的发现及其地质年代学资料 ( 2 1 9Ma)表明 ,华北克拉通东部中生代早期曾发生过一次重要的陆壳加厚过程。俯冲板片的断离以及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快速折返和晚三叠世 ( 2 0 5~ 2 2 5Ma)的碱性岩浆作用的存在均暗示 ,华北克拉通中生代岩石圈减薄已经开始。拆沉作用则是引起中生代早期岩石圈减薄的主要机制。中、晚侏罗世 ( 1 5 5~ 1 6 0Ma)花岗质岩浆作用形成于造山期后的伸展环境 ,代表了中生代岩石圈减薄的继续和发展。早白垩世 ( 1 1 2~ 1 32Ma)双峰式岩浆作用表明中生代岩石圈减薄达到了峰期。而幔源纯橄岩捕虏体中富硅质熔体的交代作用和玄武岩的高87Sr/ 86Sr值、低ε(Nd ,t)值特征表明 ,软流圈对岩石圈底部的化学侵蚀可能是导致该阶段岩石圈减薄的主导机制。晚白垩世 ( 92~ 73Ma)碱性玄武质岩浆作用和“海洋型”地幔捕虏体的存在代表了等温面的下降和岩石圈地幔的增生
引用
收藏
页码:309 / 31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 [11] 胶东招莱地区花岗岩和金矿床[M]. 冶金工业出版社 , 罗镇宽, 2002
  • [12] 中国东部地幔置换作用与中新生代岩石圈减薄[M].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郑建平著, 1999
  • [13] 鲁西归来庄金矿成因[M].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 林景仟等著, 1997
  • [14] 中国大陆根-柱构造[M]. 地质出版社 , 邓晋福等著, 1996
  • [15] 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岩浆作用和地壳结构[M]. 地质出版社 , 许文良等著, 1994
  • [16] 华北地台中部生代闪长质岩石及深源岩石包体[M]. 地质出版社 , 许文良等著, 1993
  • [17] 胶辽半岛中生代花岗岩[M]. 科学出版社 , 林景仟等著, 1992
  • [18] 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及深源岩石包体[M]. 科学出版社 , 鄂莫岚, 1987
  • [19] 含柯石英锆石的SHRIMP U-Pb定年:胶东印支期超高压变质作用的证据[J]. 杨经绥,许志琴,吴才来,刘福来,史仁灯,J.Wooden,Maruyama.地质学报. 2002(03)
  • [20] 胶东海阳所高压变质基性岩的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
    郭敬辉
    翟明国
    叶凯
    刘文军
    从柏林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2, (05) : 394 - 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