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地关系综合评价的理论模型与实证

被引:44
作者
杨宇 [1 ,2 ]
李小云 [1 ,2 ]
董雯 [3 ]
洪辉 [4 ]
何则 [1 ,2 ]
金凤君 [1 ,2 ]
刘毅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3] 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
[4]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关键词
人地关系; 综合评价; 理论模型; 人类活动压力; 资源承载能力; 生态约束; 系统开放度; 中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K901 [人文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60201 ; 070502 ; 120203 ;
摘要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经典问题,也是中国人文—经济地理学在国际地理学研究中具有突出贡献的命题。人地关系在动态演变过程中不断出现新的时代内涵,如何科学表征中国现代人地关系的状态,是精准认知现代人地关系进而寻求协调人地矛盾路径的基础。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在梳理中国现代人地关系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人地关系综合评价的理论框架,从人类活动的施压强度、核心资源要素的承压能力、生态环境系统的约束力度以及人—地系统的开放程度4个层面选取表征指标,秉承分级评价、逐级修正的思想,以县级单元为基础对全国层面的人地关系状态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发现:中国的人类活动强度具有明显的东西分异性及依托核心城市群布局的特征,而核心资源要素的综合支撑能力空间布局较为分散,且土地、水、核心能矿资源以及人类活动强度四者之间的空间错配度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区域人地关系的紧张状态。生态环境系统的约束紧密区多集中在胡焕庸线两侧及青藏高原西南部,全国层面上人—地系统的开放程度不高,开放程度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全国大约85.56%的区域人地关系状态以宽松为主,但是局部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人地矛盾突出,西部地区人地关系相对宽松,但人地系统演进的等级也相对较低。
引用
收藏
页码:1063 / 1078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36 条
[1]   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2016版)的基点和技术方法进展 [J].
樊杰 ;
周侃 ;
王亚飞 .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 (03) :266-276
[2]   中国人地关系演进及其资源环境基础研究进展 [J].
李小云 ;
杨宇 ;
刘毅 .
地理学报, 2016, 71 (12) :2067-2088
[3]   人地关系视角下城镇化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响应——以山东省为例 [J].
刘凯 ;
任建兰 ;
张理娟 ;
王泽楠 .
经济地理, 2016, 36 (09) :77-84
[4]   我国资源环境承载约束地域分异及类型划分 [J].
徐勇 ;
张雪飞 ;
李丽娟 ;
戴尔阜 ;
徐卫华 .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6, 31 (01) :34-43
[5]   甘肃省区域发展进程中的人地关系研究 [J].
夏可慧 ;
李铭 ;
武弘麟 .
经济地理, 2015, 35 (08) :40-46
[6]   中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 [J].
樊杰 .
地理学报, 2015, 70 (02) :186-201
[7]   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2014版)学术思路与总体技术流程 [J].
樊杰 ;
王亚飞 ;
汤青 ;
周侃 .
地理科学, 2015, 35 (01) :1-10
[8]   人地系统可持续过程、格局的前沿探索 [J].
樊杰 .
地理学报, 2014, 69 (08) :1060-1068
[9]   晋陕蒙能源区城镇化过程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J].
刘焱序 ;
吴文恒 ;
温晓金 ;
张东海 .
地理研究, 2013, 32 (11) :2009-2020
[10]   中国西部能源及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研究 [J].
沈镭 ;
高丽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 23 (10) :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