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资源环境承载约束地域分异及类型划分

被引:27
作者
徐勇 [1 ]
张雪飞 [1 ,2 ]
李丽娟 [1 ]
戴尔阜 [1 ]
徐卫华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3]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关键词
承载力; 资源环境约束; 地域分异; 类型; 中国;
D O I
10.16418/j.issn.1000-3045.2016.01.004
中图分类号
F124.5 [资源开发与利用];
学科分类号
020106 ;
摘要
开展资源环境承载约束地域类型研究是推进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文章以人均可利用土地资源潜力、人均可利用水资源潜力、环境胁迫度、生态制约度为关键指标,通过构建分步式或集成式测算方法,按县级单元分别对我国水、土、环境和生态等资源环境要素的承载约束进行了测算、空间差异分析和地域类型划分。结果表明:(1)我国有近90%的国土已处于资源环境的强约束状态,其中近半受到双要素的强约束,且主要分布在贺兰山—龙门山线以东的人口产业密集区。(2)我国东、中部人口密集地区以及青藏高原已处于土地资源缺乏的强约束状态;华北、西北、东北、四川盆地以及南方城市地区已处于水资源缺乏的强约束状态;华北平原、长三角及苏北、川渝黔桂省区、东北平原、黄土高原地区北部等地已达到环境胁迫强约束程度;生态强约束区域主要集中在天山—大别山线的西南部,该线东北部的黄土高原、阿拉善盟、东北周边及苏北沿海也有成片分布。(3)资源环境承载约束的要素交叉类型多样,多要素约束类型空间分布相对集中,除青藏高原为土地-生态约束类型外,其他交叉约束类型主要集中在贺兰山—龙门山线以东地区。(4)针对我国资源环境承载约束面大地广、类型复杂多样且与人口产业密集区高度重叠等特点,"十三五"期间国家宜在国情基础数据挖掘整理、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承载力评价基础理论方法以及国土空间管控制度完善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引用
收藏
页码:34 / 43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中国城镇化需要综合性的科学思维——探索适应中国国情的城镇化方式 [J].
姚士谋 ;
陆大道 ;
王聪 ;
段进军 ;
武清华 .
地理研究, 2011, 30 (11) :1947-1955
[2]   主体功能区划可利用土地资源指标项及其算法 [J].
徐勇 ;
汤青 ;
樊杰 ;
刘若梅 ;
周艺 .
地理研究, 2010, 29 (07) :1223-1232
[4]   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 [J].
樊杰 .
地理学报, 2007, (04) :339-350
[5]   如何认识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及其内涵特征 [J].
高国力 .
中国发展观察, 2007, (03) :23-25
[6]   浅析水资源与人口、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关系 [J].
刘昌明 ;
王红瑞 .
自然资源学报, 2003, (05) :635-644
[7]   资源与环境综合承载力分析 [J].
刘殿生 .
环境科学研究, 1995, (05) :7-12
[8]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 人民出版社 , 胡锦涛, 2012
[9]   Assessing construction land potential and its spatial pattern in China [J].
Xu, Yong ;
Tang, Qing ;
Fan, Jie ;
Bennett, Sean J. ;
Li, Yang .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1, 103 (02) :207-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