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身份区分到利益区分——我国隐私权限制原则的困境与重塑

被引:6
作者
纪琼
机构
[1] 南京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权利的限制; 身份区分原则; 利益区分原则; 公众人物;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3.1 [总则];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权利的限制是权利必须付出的代价,也是另一种保护权利的方式。我国隐私权的限制以身份区分原则为基础,学者们就如何完善该原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然而,以公私身份区分为核心的身份区分原则不仅与隐私权的价值相悖,而且在实际应用中给法官制造了很多难题,更为重要的是其并不符合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本文提出以利益区分原则取代身份区分原则,构建我国的隐私权限制理论。通过对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区分不仅能够消解身份区分所带来的问题,而且能够通过限制的方式助益隐私权良性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74 / 91
页数:18
相关论文
共 33 条
[1]   司法认知偏差与量化裁判中的锚定效应 [J].
杨彪 .
中国法学, 2017, (06) :240-261
[2]   从隐私利益的产生和本质来理解中国隐私权制度的特殊性 [J].
吴伟光 .
当代法学, 2017, 31 (04) :50-63
[3]   比较法视野下隐私保护机制的分歧与效果:以中德比较为例 [J].
朱晓峰 .
兰州学刊, 2016, (10) :137-144
[4]   论隐私侵权法律适用——以英国隐私法的发展为参考 [J].
刘云生 ;
黄伟 .
湖南社会科学, 2015, (05) :74-78
[5]   从隐私到个人信息:利益再衡量的理论与制度安排 [J].
张新宝 .
中国法学, 2015, (03) :38-59
[7]   隐私权的中国命运——司法判例和法律文化的分析 [J].
张礼洪 .
法学论坛, 2014, 29 (01) :11-19
[8]   道德困境:公共生活的批判性反思 [J].
李水弟 .
求实, 2013, (01) :35-39
[9]   论网络环境下人格权的保护 [J].
王利明 .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2 (04) :1-7
[10]   限制的限制:德国基本权利限制模式的内在机理 [J].
赵宏 .
法学家, 2011, (02) :152-166+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