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内部空间联系及其轴-辐网络结构演化

被引:19
作者
田野 [1 ,2 ]
罗静 [2 ]
孙建伟 [3 ]
董莹 [1 ]
陈国磊 [3 ]
机构
[1] 湖北经济学院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院/财经高等研究院
[2] 华中师范大学地理过程分析与模拟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3]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关键词
武汉城市圈; 空间联系; 轴-辐网络; 演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99.27 [地方城市经济];
学科分类号
1204 ;
摘要
轴-辐伺服网络是一种高效的网络类型,有利于降低要素流动成本,提高效率,并发挥规模效应。选取武汉城市圈内37个城镇作为网络节点,利用修正后的引力模型计算其1995—2015年空间联系并进行分析,之后根据联系强度分布构建空间联系网络,并运用Python第三方开源软件包Networkx对其轴-辐网络结构及演化进行评价,得到如下结论:①城市间联系强度逐渐增强,由单极放射状向网状一体化渐次演化,总体联系呈现以武汉主城区为中心的核心—边缘格局。空间联系网络与联系强度同步发育,结构更加致密,同时关键节点的枢纽地位愈发凸显。②关键轴心城镇与联系通道围绕武汉主城区逐步发育,最终形成覆盖武汉主城区东、北、南三向的多重连接环,构成辐点城镇与轴心城镇进行联系的主要路径。③整体网络形成以武汉主城区为一级轴心,部分地级城市主城区为二级轴心,其他城镇为辐点的轴—辐网络结构,形态则呈现点对式网络—初级轴-辐网络—层级轴-辐网络的演化过程,且仍处于继续发育中。
引用
收藏
页码:1093 / 1102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   多重城市网络空间结构及影响因素——基于有向多值关系视角 [J].
宋琼 ;
赵新正 ;
李同昇 ;
刘静玉 .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 (09) :1257-1267
[2]   区域可达性改善与交通联系网络结构演化——以湖北省为例 [J].
田野 ;
罗静 ;
孙建伟 ;
崔家兴 ;
董莹 ;
陈国磊 .
经济地理, 2018, 38 (03) :72-81
[3]   武汉城市圈城市空间相互作用时空演变分析 [J].
俞艳 ;
童艳 ;
胡珊珊 ;
柯圆圆 ;
TONG Yan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 (11) :1784-1794
[4]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流”层级功能结构——基于高铁客运数据的分析 [J].
孙阳 ;
姚士谋 ;
张落成 .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 (11) :1381-1387
[5]   基于物流企业的长三角地区城市网络结构 [J].
叶磊 ;
段学军 .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 (05) :622-631
[6]   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联系网络结构及其动态演化 [J].
王圣云 ;
翟晨阳 ;
顾筱和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 (03) :353-364
[7]   基于轴-辐式理论的长三角区域物流网络的构建研究 [J].
曹炳汝 ;
尹娣 .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 2016, (02) :105-110
[8]   安徽省县际经济联系网络结构演变及影响因素 [J].
郑文升 ;
姜玉培 ;
卓蓉蓉 ;
闰记影 ;
王晓芳 .
地理科学, 2016, 36 (02) :265-273
[9]   基于百度指数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网络特征研究 [J].
蒋大亮 ;
孙烨 ;
任航 ;
陈影影 ;
张振克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 (10) :1654-1664
[10]   中原经济区县际经济联系网络结构及其演化特征 [J].
李亚婷 ;
潘少奇 ;
苗长虹 .
地理研究, 2014, 33 (07) :1239-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