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县际经济联系网络结构演变及影响因素

被引:23
作者
郑文升 [1 ,2 ]
姜玉培 [1 ,2 ]
卓蓉蓉 [1 ,2 ]
闰记影 [3 ]
王晓芳 [1 ,2 ]
机构
[1] 华中师范大学地理过程分析与模拟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2] 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城市圈研究院
[3] 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
关键词
网络结构; 社会网络分析; 空间近邻效应; 安徽省;
D O I
10.13249/j.cnki.sgs.2016.02.013
中图分类号
F127 [地方经济];
学科分类号
0202 ; 020202 ;
摘要
选取安徽省全部78个县级经济区域作为网络节点,采用修正后的1996年、2004年及2013年的经济联系强度反映节点之间的联系,运用GIS工具和社会网络、空间马尔科夫等方法分析县际经济联系网络结构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安徽省县际经济联系网络密度不断增强,县际经济联系逐渐多向化、稠密化、纵深化;2合肥中心城区一直处于网络中心,经济扩散能力不断增强;3无为、怀远、肥东等县逐渐成为衔接地区经济联系的"门户节点";4县际经济联系网络结构具有分层集聚特征,基本上形成"四大八小"的空间格局;5影响县际经济联系网络结构演变的因素主要包括要素集聚与扩散、空间近邻作用、交通可达性改善、政策激励与引导。
引用
收藏
页码:265 / 273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多元交通流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网络层级特征 [J].
陈伟 ;
修春亮 ;
柯文前 ;
俞肇元 ;
魏冶 .
地理研究, 2015, 34 (11) :2073-2083
[2]   高铁时代下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重构——基于社会网络分析 [J].
方大春 ;
孙明月 .
经济地理, 2015, 35 (10) :50-56
[3]   中国-东盟自贸区城市群空间经济关联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的视角 [J].
梁经伟 ;
文淑惠 ;
方俊智 .
地理科学, 2015, 35 (05) :521-528
[4]   基于城市功能网络视角的城市联系研究——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J].
刘涛 ;
仝德 ;
李贵才 .
地理科学, 2015, 35 (03) :306-313
[5]   中原经济区城市间相互作用时空格局演变研究 [J].
刘静玉 ;
杨虎乐 ;
宋琼 ;
范晓霞 .
地理科学, 2014, 34 (09) :1060-1068
[6]   中原经济区县际经济联系网络结构及其演化特征 [J].
李亚婷 ;
潘少奇 ;
苗长虹 .
地理研究, 2014, 33 (07) :1239-1250
[7]   基于通信流的吉林省流空间网络格局 [J].
董超 ;
修春亮 ;
魏冶 .
地理学报, 2014, 69 (04) :510-519
[8]   中原经济区经济联系网络空间格局 [J].
潘少奇 ;
李亚婷 ;
高建华 .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 (01) :92-101
[9]   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经济网络结构分析 [J].
汤放华 ;
汤慧 ;
孙倩 ;
汤迪莎 .
地理学报, 2013, 68 (10) :1357-1366
[10]   安徽省公路网络可达性空间格局及其演化 [J].
蒋晓威 ;
曹卫东 ;
罗健 ;
朱胜清 ;
唐云云 .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 (12) :1591-1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