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碳排放问题分析与减排对策建议

被引:21
|
作者
张凡 [1 ,2 ]
王树众 [1 ]
李艳辉 [1 ]
杨健乔 [1 ]
孙圣瀚 [1 ]
机构
[1] 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热流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能源战略与低碳发展研究中心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二氧化碳; 制造; 整体优化; 再生能源; 二氧化碳捕集;
D O I
10.16085/j.issn.1000-6613.2021-1848
中图分类号
F424 [工业建设与发展]; X322 [部门环境规划与管理];
学科分类号
083305 ;
摘要
如何同时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2060年达到碳中和的目标,是制造业未来发展所面对的必答考题。推动高耗能、高排放的制造业转向“绿色制造”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一步。本文从核算方法、宏观指标、行业分布、能源结构对制造业碳排放现状进行总结与分析,进而对制造业的通用型碳减排对策和重点行业的低碳工艺进行介绍,并列举了相关商业应用、阐释了技术发展瓶颈。文中指出:制造业减排通用对策包括源头减量,使用清洁能源,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工业互联网;重点行业低碳生产工艺主要有氢气直接还原生产钢铁、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生物质制生物油等;钢铁、化工、建材、石化及炼焦、有色金属冶炼作为制造业的重要行业,应当选择适应各自生产过程的减排对策为碳中和目标作出贡献。
引用
收藏
页码:1645 / 1653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33 条
  • [1] 氢能-煤基能源产业战略转型路径研究
    王明华
    [J]. 现代化工, 2021, 41 (07) : 1 - 4
  • [2] 深度学习与工业互联网安全:应用与挑战
    杨晨
    马瑞成
    王雨石
    翟岩龙
    祝烈煌
    [J]. 中国工程科学, 2021, 23 (02) : 95 - 103
  • [3] 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构建与实施路径
    胡琳
    杨建军
    韦莎
    郭楠
    马原野
    [J]. 中国工程科学, 2021, 23 (02) : 88 - 94
  • [4] 加快推进绿色生物制造 助力实现“碳中和”
    谭天伟
    陈必强
    张会丽
    崔子恒
    [J]. 化工进展, 2021, 40 (03) : 1137 - 1141
  • [5] 《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综合报告
    项目综合报告编写组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0, 30 (11) : 1 - 25
  • [6] 面向二氧化碳捕集的过程强化技术进展
    李函珂
    党成雄
    杨光星
    曹永海
    王红娟
    彭峰
    余皓
    [J]. 化工进展, 2020, (12) : 4919 - 4939
  • [7] 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2.0[J]. 余晓晖,刘默,蒋昕昊,尹杨鹏,杨希,刘棣斐,张恒升,刘晓曼,池程.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19(12)
  • [8] 富氧底吹粗铜熔炼渣中铜的赋存状态研究
    王玲
    李广建
    张文娟
    王成彦
    田静
    [J].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2019, (09) : 97 - 102
  • [9] 新型煤化工的生命周期碳排放趋势分析
    武娟妮
    张岳玲
    田亚峻
    谢克昌
    [J]. 中国工程科学, 2015, 17 (09) : 69 - 74
  • [10] CO2地质储存泄露安全风险评价方法初探
    刁玉杰
    张森琦
    郭建强
    任妹娟
    李旭峰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 22 (08) : 84 -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