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具身学习环境:本质、构成与交互设计

被引:54
作者
钟柏昌
刘晓凡
机构
[1]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关键词
具身认知; 素养教育; 创新能力; 具身学习环境; 设计策略;
D O I
10.13966/j.cnki.kfjyyj.2022.05.007
中图分类号
G434 [计算机化教学];
学科分类号
040110 ;
摘要
已有研究尽管提及了影响创新能力培养的多种因素,但大都忽略了对创新性环境的学理探讨。具身认知理论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认知依据:一方面,认知主体与学习环境的多感官交互是认知结构改变的前提,也是创新的基础;另一方面,创新能力是学习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思维成果,脱离身体实践的纯思辨难以触及知识的本质,更遑论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具身学习环境是一种创新性环境。为进一步探究具身学习环境的本质内涵与设计策略,本研究以具身认知理论为指导,从“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两个维度出发,将具身学习环境划分为物理环境、技术环境、主体环境与社会环境四个子系统;将具身技术作为透明中介,联通学习者与物理环境、主体环境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交互,形成具身技术支持下的三元交互模型。基于此,本研究建议教师不仅需要构建虚实结合的物理环境,提供形式多元的学习支架,更需要打造发挥社会建构的认知交互场域。
引用
收藏
页码:56 / 67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54 条
[21]   Nine ways to reduce cognitive load in multimedia learning [J].
Mayer, RE ;
Moreno, R .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003, 38 (01) :43-52
[22]   Perceptual symbol systems [J].
Barsalou, LW .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1999, 22 (04) :577-+
[23]  
Chapter 6 The Cyborg’s dilemma[J] . Frank Biocca.Human Factor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1999
[24]  
Where the Action is.The Foundations of Embodied Interaction. Dourish,P. MIT Press . 2004
[25]   从技术交互到场域视角:社会化阅读再思考 [J].
何志荣 .
编辑之友, 2020, (09) :15-21
[26]   人工智能的理论演进、范式转换及其教育意涵 [J].
梁迎丽 .
高教探索, 2020, (09) :44-49
[27]   具身认知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 [J].
范文翔 ;
赵瑞斌 .
电化教育研究, 2020, 41 (07) :21-27+34
[28]  
论素养本位的知识教学——从“离身的知识”到“具身的知识”[J]. 宋岭,牛宝荣.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0(02)
[29]   “大概念”视角下的单元整体教学构型——兼论素养导向的课堂变革 [J].
刘徽 .
教育研究, 2020, 41 (06) :64-77
[30]   创新素养: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之三 [J].
甘秋玲 ;
白新文 ;
刘坚 ;
魏锐 ;
马利红 ;
徐冠兴 ;
刘妍 ;
康翠萍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 38 (02) :5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