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与公民主体间性教育

被引:30
作者
冯建军
机构
[1]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
关键词
公民教育; 主体间性; 公民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公民教育;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41 [思想政治教育、德育];
学科分类号
030505 ;
摘要
现代公民是伴随着个人主体性的觉醒而出现的。在当代社会,个人主体性极度膨胀使单子式个体公民产生了"唯私主义综合症"和公共生活冷漠症。化解公民发展这一难题必须超越个人主体性,转向主体间性。不同于个人主体性的主体-客体二元对立关系,主体间性体现了主体-主体的平等交往关系。公民作为社会共同体的平等成员,具有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公民性的基本维度。培育公民主体间性是当代公民教育的重要任务,要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相结合,以培养公民的契约精神为教育重点,以公民公共交往为实践养成机制,以正义的社会制度为保障。
引用
收藏
页码:7 / 15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公共参与精神的培育——对“唯私主义综合症”的反思与超越 [J].
叶飞 .
高等教育研究, 2020, 41 (01) :18-24
[2]   中国社会“人情味”与“公德心”的冲突及其消解论析 [J].
程立涛 .
理论导刊, 2019, (06) :35-40
[3]   后均衡化时代的教育正义:从关注“分配”到关注“承认” [J].
冯建军 .
教育研究, 2016, 37 (04) :41-47
[4]   分配正义与社会应得 [J].
张国清 .
中国社会科学, 2015, (05) :21-39+203
[5]   作为正义的承认——霍耐特承认理论述评 [J].
贾可卿 .
浙江社会科学, 2013, (10) :106-112+158
[6]   交往视域中的公民及其中国意义 [J].
冯琼 ;
吴宁 .
人文杂志, 2013, (05) :7-12
[7]   公共交往与学校公民教育的实践建构 [J].
叶飞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2, 30 (03) :7-14
[8]   让公民直面“res publica”——当代共和主义塑造积极公民的战略性选择 [J].
肖滨 .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06, (06) :47-55
[9]  
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 人民出版社 , 习近平, 2014
[10]  
主体性的黄昏[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多迈尔,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