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交往与学校公民教育的实践建构

被引:18
作者
叶飞
机构
[1]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
关键词
公共交往; 公民; 公共伦理; 学校公民教育;
D O 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2.03.007
中图分类号
G410 [德育理论];
学科分类号
030505 ;
摘要
学校公民教育不能仅仅依赖于公民知识体系的传授和学习,更为重要的是要培育一种公共交往生活和公共氛围,以此来奠定更为坚实的生活实践基础和伦理实践基础。在公共交往生活中,学生的公共理性、公共德性和公共行动能力将得到更有效的锻炼、实践和培育。学校的公共交往生活在形式上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参与式交往、社团式交往、论辩式交往和服务式交往等等,它们都将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公共精神和公民品质,最终实现学校公民教育的目标与使命。
引用
收藏
页码:7 / 1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参与式公民学习——香港公民教育政策的新动向 [J].
王世伟 ;
黄崴 .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0, 31 (04) :87-92
[2]   《科瑞克报告》与英国公民教育发展 [J].
牛国卫 ;
郭卿 .
外国中小学教育, 2010, (04) :7-10
[3]  
质疑公民教育的准则[M]. 教育科学出版社 , (加) 理查森, 2009
[4]  
公民伦理观的历史源流[M].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周国文, 2008
[5]  
交往行为理论[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JurgenHabermas)著, 2004
[6]  
尼各马科伦理学[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著, 2003
[7]  
现代性之隐忧[M].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加)查尔斯·泰勒(CharlesTaylor)著, 2001
[8]  
人的条件[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美)汉娜·阿伦特(HannahArendt)著, 1999
[9]  
民主主义与教育[M]. 人民教育出版社 , (美)杜威(Dewey,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