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参与精神的培育——对“唯私主义综合症”的反思与超越

被引:21
作者
叶飞
机构
[1]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
关键词
唯私主义综合症; 公共参与; 参与精神培育;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41 [思想政治教育、德育];
学科分类号
030505 ;
摘要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如何通过公共参与精神的培育来提升人们共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显得愈来愈重要。但是,从当前教育现实的角度观之,青少年学生的公共参与精神正遭受着来自个体私利主义、竞争性个人主义等观念的不良影响,甚至引发了"唯私主义综合症"的产生乃至膨胀。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学校制度、公共文化以及实践行动等层面的整体性建构,形成一种参与式、交互性的教育体系,引导青少年学生在公共参与中形成"他在性"的视野,构建个体与他者、个体与社会的有机联结,最终更好地培育具有共建共治共享精神的道德主体。
引用
收藏
页码:18 / 2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Teaching against idiocy [J].
Parker, WC .
PHI DELTA KAPPAN, 2005, 86 (05) :344-351
[2]  
公共性的再生产.[M].孔繁斌; 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3]  
个体化.[M].(德) 贝克;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  
中国社会的个体化.[M].阎云翔; 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5]  
焦虑的意义.[M].(美) 梅;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  
文化与公民身份.[M].(英) 史蒂文森; 编.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
[7]  
公共行政的精神.[M].(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H.GeorgeFrederickson)著;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8]  
教育哲学导论.[M].石中英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  
个体化社会.[M].(美)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Bauman)著;范祥涛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
[10]  
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M].俞可平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