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明权行使的要件及效果论——对《证据规定》第35条的规范分析

被引:24
作者
曹云吉
机构
[1] 清华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释明权; 处分权; 请求原因; 诉讼请求; 案由;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5.13 [];
学科分类号
030106 ;
摘要
《证据规定》第35条对于释明要件规定的不明确导致实务适用中出现了"法律性质或效力认定变更说"与"诉讼请求变更必要说"的争论。采不同的要件理论,当事人不响应释明时的处理方式有所不同。因此《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第24条第1款的规定并不能类推适用于所有的"法律关系性质或行为效力与法院认定不一致的情形"。同时由于对诉讼标的理论以及当事人处分权范围理解上的差异,导致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之间出现了矛盾,进而加剧了实务适用上的混乱。
引用
收藏
页码:116 / 128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论民事诉讼模式理论的方法论意义及其运用 [J].
刘哲玮 .
当代法学, 2016, 30 (03) :16-26
[2]   论中国民事诉讼的理论共识 [J].
任重 .
当代法学, 2016, 30 (03) :38-51
[3]   立案形式审查中的事实主张具体化 [J].
曹志勋 .
当代法学, 2016, 30 (01) :130-139
[4]   “主体/客体”相互视角下的共同诉讼 [J].
王亚新 .
当代法学, 2015, 29 (01) :59-73
[5]   论释明的具体化:兼评《买卖合同解释》第27条 [J].
王杏飞 .
中国法学, 2014, (03) :267-287
[6]  
民事诉讼法[M]. 法律出版社 , 张卫平, 2013
[7]  
法学方法论[M]. 商务印书馆 , (德)卡尔·拉伦茨(KarlLarenz)著, 2003
[8]  
证据规定 .2 .
[9]  
民间借贷司法解释[法释[2015]18号]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