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事诉讼模式理论的方法论意义及其运用

被引:29
作者
刘哲玮
机构
[1] 北京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民事诉讼模式; 当事人主义; 方法论; 诉讼行为; 诉讼标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5.1 [民事诉讼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6 ;
摘要
民事诉讼模式理论自1990年代中期兴起以来,其所倡导的向当事人主义的诉讼模式转型的改革进路由于精当描述并批判了当时中国司法实践的现实状态和准确指明并预测了未来中国司法改革的方向,在学科内外都产生了极大影响。但进入21世纪以后,民事诉讼模式理论也面临着空心化和空谈化的批评,理论界提出了协同主义等概念试图挑战当事人主义的地位,而实务界所倡导的司法能动等理念和相关制度改革也与当事人主义构成悖反。从方法论的角度观察,民事诉讼模式理论发挥着范式革命的效果,而当事人主义则在可证伪性和确定性的意义上是具有科学性。因而,民事诉讼模式理论目前的危机并非因为其不够科学,而是由于过于宏观,无法直接指导具体的制度设计和操作,有必要加大中层概念的研究,根据民事诉讼模式的原理,形成关于诉讼行为、诉讼标的等中层概念的通说,民事诉讼模式理论当能获得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
引用
收藏
页码:16 / 26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39 条
[2]   论财产保全制度的结构矛盾与消解途径 [J].
刘哲玮 .
法学论坛, 2015, 30 (05) :70-77
[3]   中国民事诉讼法学发展评价(2012-2013) 基于期刊论文的分析 [J].
本刊编辑部 .
中外法学, 2015, 27 (04) :1100-1119
[4]   诉讼请求变更的理念与实践——以诉讼请求变更原因的类型化为切入点 [J].
许尚豪 ;
欧元捷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5, 33 (03) :112-121
[5]   “职权主义”与“当事人主义”再考察:以“送达难”为中心 [J].
陈杭平 .
中国法学, 2014, (04) :200-216
[6]   民事诉讼协动主义的风险及批判——兼论当代德国民事诉讼基本走向 [J].
任重 .
当代法学, 2014, 28 (04) :111-119
[7]   《证据规定》与民事证据规则的修订 [J].
李浩 .
中国法学, 2011, (03) :31-40
[8]   论库恩范式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中运用的张力 [J].
崔伟奇 ;
史阿娜 .
学习与探索, 2011, (01) :40-45
[9]   我国能动司法的理论与实践评述 [J].
罗东川 ;
丁广宇 .
法律适用, 2010, (Z1) :15-22
[10]   民事诉讼模式论:争鸣与选择 [J].
韩波 .
当代法学, 2009, 23 (05) :133-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