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理论的中国蜕变——一个学术史视角的考察

被引:39
作者
车浩
机构
[1] 北京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刑事责任; 期待可能性; 规范责任论; 违法性认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4.1 [总则];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责任理论的发展与变革,是当代中国刑法知识转型的一个具体而微的缩影。在过去二十年中,责任话语的刑法涵义发生了剧变。责任研究的阵地,从四要件之外的刑事责任转移到三阶层之内的责任阶层。随着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引入,责任观念从心理责任论向规范责任论演进。违法性认识作为责任减免事由,其研究重心从理念层面的必要性之争,进入到错误可避免性的具体技术层面。上述责任领域内诸问题的研究轨迹,一直随附于晚近刑法知识转型特别是犯罪论体系变迁的趋势,呈现出"自转加公转"的特点。从开放、自由与自主的学术史视角,梳理分析上述问题,有助于揭示出当代中国责任理论以及整个刑法知识转型的深层逻辑。
引用
收藏
页码:66 / 81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95 条
[1]   违法性认识错误的不可避免性及其认定 [J].
孙国祥 .
中外法学, 2016, 28 (03) :702-724
[2]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引入及限定性适用 [J].
钱叶六 .
法学研究, 2015, 37 (06) :116-135
[3]   法定犯时代的违法性认识错误 [J].
车浩 .
清华法学, 2015, 9 (04) :22-46
[4]   在“公益”与“私权”之间:违法性认识问题再认识 [J].
王志远 .
法学家, 2015, (01) :116-129+179
[5]   期待可能性理论应慎用——以许霆案为例 [J].
杜洋洋 ;
叶慧娟 .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S1) :95-97
[6]   四要件犯罪论体系下期待可能性理论之否定 [J].
梁云宝 .
政法论坛, 2013, 31 (02) :62-71
[7]   参与自杀的可罚性研究 [J].
钱叶六 .
中国法学, 2012, (04) :99-111
[8]   犯罪论体系的去苏俄化 [J].
陈兴良 .
政法论坛, 2012, 30 (04) :3-17
[9]   刑法典对犯罪论的制约关系 基于中、德刑法典的比较分析 [J].
冯亚东 .
中外法学, 2012, 24 (03) :607-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