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理性预见未来教育:未来研究方法的启示

被引:15
作者
郝祥军
顾小清
机构
[1]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
关键词
未来研究方法; 未来教育; 预见; 人工智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434 [计算机化教学];
学科分类号
040110 ;
摘要
未来的不确定性总是吸引着人类去探索和预测,其中不乏感性认识与理性预见两种可能。技术对未来教育的影响也同样如此,造就了"恐惧""崇拜""麻木"等典型的感性认识,而缺乏预见未来教育的理性思维。教育是未来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未来研究领域长期积累的方法与应用模型对未来教育的研究具有可迁移的价值。文章基于未来研究领域中的六支柱框架梳理了未来研究核心方法与工具,并从应用实践的可操作性角度解读了"通用预见过程模型",以期为理性地预见未来教育提供方法指导。基于此,文章认为对未来教育的预见要具备"历史性""敏锐性""系统性""计划性"和"过程性"的视角与思维。文章希望通过未来研究方法的启示来纠正新兴技术之于教育的感性认识,摆脱因技术恐惧与崇拜造成的迷思困境,找寻未来教育合理的发展方向。
引用
收藏
页码:5 / 14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当现实逼近想象:人工智能时代预见未来教育研究 [J].
顾小清 .
开放教育研究, 2021, 27 (01) :4-12
[2]   论教师教学的信息技术疏离感 [J].
李芒 ;
申静洁 .
中国电化教育, 2020, (05) :62-68
[3]   靠不住的诺言:技术之于学习的神话 [J].
李芒 ;
石君齐 .
开放教育研究, 2020, 26 (01) :14-20
[5]   破坏性创新:技术如何改善教育生态 [J].
顾小清 .
探索与争鸣, 2018, (08) :34-36
[6]   课堂教学中的“技术崇拜”:症候、成因与治理 [J].
孙艳秋 .
电化教育研究, 2018, 39 (07) :77-82+90
[7]   问“乔布斯之问”:以什么衡量教育信息化作用 [J].
李芒 ;
孔维宏 ;
李子运 .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7, (03) :3-10
[8]   教育与技术的关系探微 [J].
赵勇 ;
王安琳 .
中国电化教育, 2004, (05) :19-21
[9]  
教育的美丽风险[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格特·比斯塔, 2017
[10]  
Futures Triangle 2.0: integrating the Futures Triangle with Scenario Planning[J] . Alessandro Fergnani.foresight . 202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