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益过度精神化的批判与反思——以安全感法益化为中心

被引:32
作者
刘烔
机构
[1] 厦门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法益精神化; 风险社会; 安全; 安全感;
D O I
10.15984/j.cnki.1005-9512.2015.06.007
中图分类号
D914 [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030609 ;
摘要
法益精神化是法益理论的一个重要议题,在风险社会的时代助推下又焕发出新的理论生机。其在超越法益物质观的同时也伴有相应的理论隐忧,如以安全感法益化为代表的法益过度精神化。从宏观层面来说,安全感不具有法益应有的机能,不符合刑法明确性要求,更容易导致象征性立法等非理性刑法反应。主观性、模糊性与一般性,是其不能成为法益的关键因素。就中观层面而言,社会恐慌类犯罪中的安全感也并非刑法条文所要保护的法益,社会秩序才是安全感背后真正需要保护的法益。就微观层面而言,恐吓犯罪的个罪法益也应是个人生活之平稳状态而非安全感。现代刑法若想兼顾法益保护与人权保障,就必须警惕法益过度精神化,反对将安全感作为一种法益。
引用
收藏
页码:72 / 84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47 条
[1]   《关于审理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附视频 [J].
吕广伦 ;
王尚明 ;
陈攀 .
人民司法, 2014, (01) :40-43
[2]   刑法应当理性应对网络谣言——对网络造谣司法解释的实证评估 [J].
孙万怀 ;
卢恒飞 .
法学, 2013, (11) :3-19
[3]   风险刑法的现实风险与控制 [J].
孙万怀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3, 31 (06) :130-140
[4]   风险刑法下的法益保护 [J].
吕英杰 .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3, 53 (04) :26-33
[5]   恐吓类寻衅滋事罪的客观要件研究 [J].
陈庆安 .
政治与法律, 2013, (07) :156-161
[7]   法益论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J].
黎宏 .
人民检察, 2013, (07) :12-15
[8]   “扒窃”入刑:贴身禁忌与行为人刑法 [J].
车浩 .
中国法学, 2013, (01) :114-130
[9]   风险刑法理论来源之证实 [J].
董泽史 .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2, 10 (03) :49-53
[10]   危险犯中危险状态的判断 [J].
舒洪水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2, 30 (05) :104-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