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窃”入刑:贴身禁忌与行为人刑法

被引:92
作者
车浩
机构
[1] 北京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扒窃; 贴身禁忌; 被害人教义学; 行为人刑法;
D O I
10.14111/j.cnki.zgfx.2013.01.008
中图分类号
D924.3 [分则];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扒窃"入刑的法理构建,是被害人教义学与行为人刑法分工合作的结果。一方面,应从被害人视角出发,在不法构成要件层面进行扒窃概念的建构;"公共场所"与"随身携带"并非界定扒窃构成要件的核心要素;应以"贴身禁忌"作为扒窃概念的思想基础。扒窃是指侵入他人贴身范围、盗窃他人贴身携带的财物。随身携带的财物,如果不在贴身范围内,不能成为扒窃的对象;得到允许进入他人贴身范围后实施盗窃的,不构成扒窃。另一方面,应当发掘立法原意中的行为人刑法思想,在责任阶段限缩扒窃犯罪的打击范围;利用功能性的责任概念,在责任层面视情形给予扒窃的偶犯予以责任的减免。
引用
收藏
页码:114 / 130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新型盗窃行为研究 [J].
王强军 ;
李莉 .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 (Z1) :114-119
[2]   新型盗窃罪的司法适用路径 [J].
李翔 .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1, (05) :113-120
[4]   盗窃罪的新课题 [J].
张明楷 .
政治与法律, 2011, (08) :2-13
[5]   《刑法修正案(八)》中“扒窃”的司法实践认定 [J].
吴加明 .
中国检察官, 2011, (14) :23-24
[6]   《刑法修正案(八)》解读 [J].
郎胜 .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11, 19 (02) :149-160
[7]   人的尊严与人格尊严——兼论中国宪法第38条的解释方案 [J].
林来梵 .
浙江社会科学, 2008, (03) :47-55+126
[8]   关于隐私权及其法律保护的几个问题 [J].
杨立新 .
人民检察, 2000, (01) :26-28
[9]  
扒窃并非一律定罪判刑[N]. 李慧.检察日报. 2011 (003)
[10]  
“扒窃”行为是否入罪存争议[N]. 陈丽平,李吉斌.法制日报. 2011 (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