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窃”入刑:贴身禁忌与行为人刑法

被引:92
作者
车浩
机构
[1] 北京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扒窃; 贴身禁忌; 被害人教义学; 行为人刑法;
D O I
10.14111/j.cnki.zgfx.2013.01.008
中图分类号
D924.3 [分则];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扒窃"入刑的法理构建,是被害人教义学与行为人刑法分工合作的结果。一方面,应从被害人视角出发,在不法构成要件层面进行扒窃概念的建构;"公共场所"与"随身携带"并非界定扒窃构成要件的核心要素;应以"贴身禁忌"作为扒窃概念的思想基础。扒窃是指侵入他人贴身范围、盗窃他人贴身携带的财物。随身携带的财物,如果不在贴身范围内,不能成为扒窃的对象;得到允许进入他人贴身范围后实施盗窃的,不构成扒窃。另一方面,应当发掘立法原意中的行为人刑法思想,在责任阶段限缩扒窃犯罪的打击范围;利用功能性的责任概念,在责任层面视情形给予扒窃的偶犯予以责任的减免。
引用
收藏
页码:114 / 130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21]  
当代刑法思潮[M].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 许玉秀著, 2005
[22]  
刑法学[M]. 法律出版社 , 刘湘廉主编, 2004
[23]  
刑法学[M].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曲新久等撰稿, 2004
[24]  
后身体[M]. 吉林人民出版社 , 汪民安, 2003
[25]  
刑法概说[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日) 大塚仁,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