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教师实践知识习得的有效路径

被引:19
作者
孙德芳
机构
[1] 杭州师范大学教师发展研究中心
关键词
同课异构; 教师学习; 教师发展;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451 [教师];
学科分类号
04 ; 0401 ;
摘要
作为教师学习的同课异构是教师实践知识习得的有效路径,体现了教师学习方式与内容变革的必然性。同课异构的真实性、情境性与互动性内涵及其对教师学习的意义,随着研究的深入而不断丰富。然而,同课异构的现实畸变却影响了其核心精神的实现和教师学习的有效性。为此,我们要构建展现教师的不同风格、面向教师的差异发展与构建教师学习文化的同课异构,使同课异构走向"实"、"精"、"新"。
引用
收藏
页码:22 / 24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同课异构”的误区分析 [J].
李国华 ;
张瑞芬 .
中小学校长, 2010, (10) :51-53
[2]   同课异构:课堂教学创新研究的多维视野 [J].
周一贯 .
语文教学通讯, 2010, (09) :12-14
[3]   “同课异构”实施中的五种形态 [J].
石学东 .
湖南教育(语文教师), 2010, (02) :32-32
[4]   同课异构:“变”与“不变”的定律 [J].
张荣生 ;
曾扬明 .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9, (10) :61-62
[5]   “同课异构”——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有效途径 [J].
肖若茂 .
中国科技信息, 2008, (05) :253-254
[6]   同课异构:繁荣下的隐忧 [J].
王侠 .
语文教学之友, 2007, (11) :7-9
[7]   同课异构教研的几种实现方式 [J].
张蕊 ;
乔建军 ;
邢跃红 ;
朱向阳 .
现代教学, 2007, (Z2) :77-78
[8]   推行同课异构 深化校本教研 [J].
陶秋云 .
湖南教育, 2005, (04) :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