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的流动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14
作者
魏春丽 [1 ]
赵镇岳 [1 ]
艾文华 [2 ]
李江 [1 ]
机构
[1]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2] 南昌大学管理学院
关键词
科研人员; 流动模式; 影响因素; 多分类无序逻辑回归模型; 开放研究者和贡献者标识符(ORCID);
D O I
10.13366/j.dik.2020.02.016
中图分类号
G316 [科学工作者]; G353.1 [情报资料的分析和研究];
学科分类号
1201 ; 1204 ; 1205 ;
摘要
[目的/意义]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科研人员流动越来越频繁,对流入国和流出国均产生较大影响。本文旨在分析全球范围内科研人员流动的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设计/方法]以ORCID数据集中全球范围内的35.7万有博士学位的学者的简历(含教育背景和任职经历等)作为数据来源,从生源国、博士培养国、就业国三个层面,将学者的流动模式分为五类:A-A-A、A-A-B、A-B-B、A-B-A、A-B-C(A、B、C指不同的国家),采用多分类无序逻辑回归模型等研究方法,探讨五种流动模式的影响因素。[结论/发现]①跨国流动的科研人员占少数(近四成);②来自发达国家的科研人员中,发文量突出者或高水平论文数量突出者更倾向于跨国就业;③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科研人员中,发文量虽不突出但高水平论文数量较多者更倾向于留在获取博士学位的国家就业。[创新/价值]用ORCID数据集追踪全球科研人员流动的方法具有新颖性,对科研人员流动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为我国人才发展战略提供借鉴。
引用
收藏
页码:16 / 23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1]   海外青年理工科人才回国流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J].
魏立才 .
高等教育研究, 2019, (06) :25-33
[2]   科技人才流动的宏观影响因素研究 [J].
徐倪妮 ;
郭俊华 .
科学学研究, 2019, 37 (03) :414-421+461
[3]   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转移与科学家跨国迁移——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为例 [J].
孙玉涛 ;
国容毓 .
科学学研究, 2018, 36 (07) :1161-1169
[4]   学术人员跨国迁移研究评述:从个体属性向网络关系演进 [J].
孙玉涛 ;
国容毓 .
中国科技论坛, 2018, (02) :154-162
[5]   我国博士生教育培养发展趋势探索——中、美、欧博士生教育培养模式比较与思考 [J].
束亚男 .
高教学刊, 2017, (20) :14-16
[6]   从人才流失到人才环流:国际高水平人才流动的转换 [J].
黄海刚 .
高等教育研究, 2017, 38 (01) :90-97+104
[7]   全球科学精英覆盖地图及动态特征——基于SCI论文的计量分析 [J].
刘云 ;
杨芳娟 .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6, 37 (10) :27-37
[8]   韩国吸引海外人才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J].
赵忠伟 ;
刘大杰 ;
李云彪 .
劳动保障世界, 2016, (05) :36-36
[9]   加拿大国际科技人才战略的启示 [J].
吴曼 ;
朱梦娴 .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2013, (04) :62-67
[10]   制度质量、制度距离与中国智力回流动机 [J].
许家云 ;
李淑云 ;
李平 .
科学学研究, 2013, 31 (03) :350-357+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