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案同判:一个虚构的法治神话

被引:82
作者
周少华
机构
[1] 东南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司法公正; 同案同判; 差异化判决; 个案正义;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6.2 [法院];
学科分类号
030106 ;
摘要
因其头顶"正义"与"法治"的双冕光环,由"适用法律人人平等"的宪法原则推导而来的"同案同判"俨然成为司法公正的代名词,获得了无可争辩的知识上的合法性。然而,"同案同判"世所公认的正确性却将很多重要的问题遮蔽起来,导致人们对"差异化判决"产生了深深的误解,并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同案不同判"现象的严重性。实际上,严格意义上的"同案"并不存在,致力于结果平等的"同判"主张的理论逻辑是非常脆弱的。"同案同判"正当性的理据仅在于它对形式公平的表达,对实质公平的实现,它却无法给出有力的论证。何况,司法实践当中普遍存在的乃是"相似案件"(实质上的"异案"),因此,我们真正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其实并非"同案不同判",而是"类似案件不类似处理"。
引用
收藏
页码:131 / 14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对“同案同判”的法理分析.[N].张志铭;.法制日报.2012,
[2]  
慎下“同案不同判”的评判.[N].余双彪;.检察日报.2011,
[3]   案例指导制度的法理考察 [J].
陈兴良 .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2, 18 (03) :73-80
[4]   中国法院案例指导制度价值功能之认知 [J].
张志铭 .
学习与探索, 2012, (03) :65-70
[5]   案例指导制度的定位及相关问题 [J].
刘作翔 .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32 (04) :54-56
[6]   刑事司法语境下的“同案同判” [J].
刘树德 .
中国法学, 2011, (01) :68-76
[7]   试论民事案件同案同判的宪政意义 [J].
冯小光 .
人民司法, 2006, (12) :65-69
[8]   同案同判的宪政意义及其实证研究 [J].
白建军 .
中国法学, 2003, (03) :131-140
[9]  
论“法律原则”的可争议性及为“柔性的法价值秩序”辩护.[J].林立;.清华法学.2002, 00
[10]   何谓司法公正 [J].
徐显明 .
文史哲, 1999, (06) :8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