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如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高等教育集群建设的基础、目标与路径

被引:42
作者
陈涛 [1 ]
唐教成 [2 ]
机构
[1] 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教育管理与政策研究所
[2] 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高等教育集群; 区域创新一体化; “中心-外围”模型理论;
D O I
10.15998/j.cnki.issn1673-8012.2020.04.004
中图分类号
G649.2 [中国];
学科分类号
040106 ;
摘要
作为国家战略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正处于整体部署和顶层规划阶段。随着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凸显,希冀从高等教育的角度思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引入"中心-外围"(CP)模型理论并加以运用,分析了产业、人才、教育和城市四者互动的区域创新一体化,提出以高等教育集群建设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基于这一思考,系统梳理成渝地区区位、产业经济、人口发展和高教资源现状,为高等教育集群建设提供现实性基础。围绕区域创新一体化发展目标,依循对产业、人才、教育和城市4个链条式子目标的"正向"问题逻辑进行逐一分解,通过借鉴国内相关区域一体化经验,明确4个子目标在一体化发展中的突破口:产业一体化重在分工互补,人才一体化重在开放流动,教育一体化重在互认共享,城市一体化重在创新集聚。根据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从高等教育集群这一"逆向"思路出发,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方法与路径:一是以创新性、中心性和协同性的集群式思维为建设方法,这是建设之根本。二是以集群式操作为建设路径: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对接引领产业体系;探索群地结对联动,促进要素因地流动;设立成渝高教新区,推动教育互认共享;联结双城集群网络,发展双核共驱创新。
引用
收藏
页码:40 / 57
页数:18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长三角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的演进历程与动力机制 [J].
吴颖 ;
崔玉平 .
高等教育研究, 2020, 41 (01) :25-36
[2]   四螺旋创新集群:研究型大学人工智能发展生态重构与路向探究——以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为例 [J].
陈涛 ;
韩茜 .
重庆高教研究, 2020, 8 (02) :48-61
[3]   多中心之下的融合创新: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的挑战与出路 [J].
陈先哲 ;
陈雪芹 .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 (02) :13-19
[4]   高等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基于成渝经济区现状的考察及思考 [J].
王成端 ;
叶怀凡 ;
程碧英 .
中国高教研究, 2017, (02) :48-53
[6]   成渝城市群人才一体化建设的困境及对策 [J].
罗文健 ;
王斌 .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3, (13) :92-96
[7]   中国的地区工业集聚: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与经济政策 [J].
金煜 ;
陈钊 ;
陆铭 .
经济研究, 2006, (04) :79-89
[8]   巴蜀文化的历史特征与四川特色文化的构建 [J].
刘茂才 ;
谭继和 .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01) :57-59
[9]   巴蜀文化初论 [J].
徐中舒 .
四川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59, (02) :21-44
[10]  
基于超网络的城市化发展研究.[D].王成韦.山东大学.2019,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