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乡村教育振兴的限度及超越

被引:23
作者
姚炎昕 [1 ,2 ]
雷江华 [1 ]
机构
[1]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2] 汉江师范学院教育学院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乡村教育振兴; 融合共生; 技术限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521 [教育改革与发展]; TP18 [人工智能理论];
学科分类号
04 ; 0401 ; 081104 ; 0812 ; 0835 ; 1405 ;
摘要
人工智能赋能乡村教育振兴是优化乡村教育资源配置,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实现乡村教育现代化和乡村教育振兴的现实选择。人工智能作为“手段”之利和乡村教育振兴的“目的”之需共同构成了人工智能与乡村教育融合的逻辑基础。同时,人工智能不是万能的也不是面面俱到的,在乡村教育振兴中存在着乡村教育精神空虚、乡村教育文化遮蔽、乡村教育特色丢失等方面的使用限度。应从智慧助推育人本质的回归,技术借力乡土文化的传承,智能推动异质发展的促进等方面加强乡村教育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共生。
引用
收藏
页码:43 / 4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育特色化发展的理论阐释 [J].
吴银银 ;
洪松舟 .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22, 23 (02) :17-21
[2]   信息技术对知识教学的僭越之思与破解之道 [J].
罗祖兵 ;
韩雪童 .
中国电化教育, 2022, (02) :60-68
[3]   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目的的转向 [J].
于泽元 ;
那明明 .
中国电化教育, 2022, (01) :66-72
[4]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伦理思考 [J].
李子运 .
中国电化教育, 2021, (11) :39-45
[5]   乡村学校在地化教育的价值与路径 [J].
陈时见 ;
刘雨田 .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21, 20 (05) :75-80
[6]   人工智能时代技术与教育共生的困局与出路 [J].
申灵灵 ;
何丽萍 .
高教探索, 2021, (09) :13-18
[7]   迈向智能教育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新思路 [J].
邢西深 .
电化教育研究, 2020, 41 (07) :108-113
[8]   逆天与顺天:农村教育文化的阙失与复归 [J].
任强 .
中国教育学刊, 2020, (03) :81-86
[9]   规避伦理风险:智能时代教育回归原点的中国智慧 [J].
王嘉毅 ;
鲁子箫 .
教育研究, 2020, 41 (02) :47-60
[10]   智能化时代的文化变异与教育应对 [J].
孙杰远 .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9, 31 (04) :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