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标表型人格权”

被引:35
作者
温世扬
机构
[1]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人格标识; 姓名权; 肖像权; 受尊重权; 权益侵害型不当得利;
D O I
10.15984/j.cnki.1005-9512.2014.04.009
中图分类号
D913 [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标表型人格权"因其客体的外在性、可支配性和可商业利用性等特征,在内容构造上有别于其他人格权,但本质上仍是一种"受尊重权"而非"支配权"。"受尊重权"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标表型人格权"的非财产属性,所谓"人格标识商品化权"与其说属于人格权范畴,不如说是一项特殊的财产权。"权益侵害型不当得利"是"标表型人格权"的一种特殊保护方式,而不是人格权保护的一般手段。
引用
收藏
页码:64 / 71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1]   人格符号财产权制度的建构及其法律意义 [J].
王坤 .
浙江社会科学, 2013, (11) :69-75+157
[2]   人格权的立法论思考:困惑与对策 [J].
龙卫球 .
法商研究, 2012, 29 (01) :8-12
[3]   关于人格权商业化利用的若干问题 [J].
姚辉 .
法学论坛, 2011, 26 (06) :10-16
[4]   人格权制度历史沿革考 [J].
徐国栋 .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08, (01) :3-12
[5]   试论人格权的新发展 [J].
王利明 .
法商研究, 2006, (05) :16-28
[6]   论人格标识商品化权及其民法保护 [J].
杨立新 ;
林旭霞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01) :74-80
[7]   论侵害他人商标权的不当得利 [J].
李琛 ;
汪泽 .
河南社会科学, 2005, (02) :60-63+131
[8]   形象的商品化与商品化的形象权 [J].
吴汉东 .
法学, 2004, (10) :77-89
[9]   自然人具体人格权的法律探讨 [J].
尹田 .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03) :17-23
[10]   论侵害他人权益型不当得利——兼析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与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的竞合 [J].
洪学军 .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3, (02) :113-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