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黄河中上游地区潜在蒸散影响的估算

被引:6
|
作者
王亚俊 [1 ,2 ]
李俊 [1 ]
林忠辉 [1 ]
同小娟 [3 ]
邢鲁敏 [4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3] 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
[4] 禹城市建筑工程公司
关键词
潜在蒸散; 气候变化; 敏感性; 贡献率; 黄河中上游地区;
D O I
10.16843/j.sswc.2013.05.008
中图分类号
P333.1 [水量平衡];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潜在蒸散,分析1961—2010年黄河中上游地区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并用偏微分方法定量分析各气候因子变化对潜在蒸散的影响。结果显示:1)近50年来黄河中上游地区气温显著升高(α<0.01),风速和日照时间显著减少(α<0.01)。半干旱区面积不断扩大,气候总体呈暖干变化趋势。2)潜在蒸散对实际水汽压变化最敏感,其次为最高气温、风速和日照时间,对最低气温变化最不敏感。夏季潜在蒸散对日最高气温最敏感,其他季节对实际水汽压最敏感。3)风速对年潜在蒸散变化贡献最大,其次为气温和日照时间,实际水汽压贡献最小。春夏秋冬对潜在蒸散变化贡献最大的气候因子依次为风速、日照时间、气温。温度升高、湿度减少对潜在蒸散的正影响已被风速、辐射下降的负影响所抵消。综合考虑各气候因子对潜在蒸散的作用有助于加深对气候变化影响机制的认识,并为气候变化适应对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48 / 56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 [1] 黄河上游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杜加强
    舒俭民
    刘成程
    王丽霞
    郭扬
    张林波
    [J].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 (12) : 92 - 100
  • [2] “蒸发悖论”在黄河流域的探讨
    马雪宁
    张明军
    王圣杰
    马潜
    潘淑坤
    [J]. 地理学报, 2012, 67 (05) : 645 - 656
  • [3] 中国地表潜在蒸散发敏感性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刘昌明
    张丹
    [J]. 地理学报, 2011, 66 (05) : 579 - 588
  • [4] 干湿气候区划研究进展
    毛飞
    孙涵
    杨红龙
    [J].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 (01) : 17 - 26
  • [5] 1971~2008年我国潜在蒸散时空演变的归因
    尹云鹤
    吴绍洪
    戴尔阜
    [J]. 科学通报, 2010, (22) : 2226 - 2234
  • [6] 陆面潜在蒸散计算模型在甘肃省黄土高原的适用性研究
    杨小利
    蒲金涌
    马鹏里
    姚小英
    [J]. 水土保持通报, 2010, 30 (02) : 184 - 189
  • [7] 近50年中国风速变化多气候模式模拟检验
    江滢
    罗勇
    赵宗慈
    [J]. 气象学报, 2009, 67 (06) : 923 - 934
  • [8] 黄土高原地区近50年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特征
    王幼奇
    樊军
    邵明安
    白一茹
    [J]. 农业工程学报, 2008, (09) : 6 - 10
  • [9] 黄土高原地区太阳辐射时空演变特征
    韩虹
    任国玉
    王文
    朱临洪
    吴占华
    张红雨
    [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8, (01) : 61 - 66
  • [10] 中国北方近50年潜在蒸发的变化
    谢贤群
    王菱
    [J]. 自然资源学报, 2007, (05) : 683 - 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