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术流动与中国大学的发展:逆全球化趋势下的历史审视

被引:15
作者
沈文钦
机构
[1]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
国际学术流动; 国际科研合作; 中国大学; 知识视角;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649.2 [中国];
学科分类号
040106 ;
摘要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大学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对于中国大学的发展,学界从经济论、文化论等角度进行了解释。本文认为,通过国际学术流动实现与全球学术系统的整合是中国大学崛起的一个关键原因。国际学术流动主要包括学生出国攻读学位、学生出国进行研究访问(6—24个月)、博士毕业生出国从事博士后研究、教师出国研修等形式。本文提出,国际学术流动在中国大学的发展中主要发挥了四项功能:一是跨国知识迁移;二是培养和储备师资;三是积累社会资本、构建学术网络,从而促进国际科研合作;四是实现与国际学术中心的联系、互动和整合。在不同的时间段,这四项功能的发挥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国家对知识跨国流动的控制在增强,跨国学术流动可能面临较大的困难,知识的国际性和公共性正遭到挑战。面对逆全球化的趋势,中国大学应继续坚持开放的路线,同时增强自身的独立自主能力。
引用
收藏
页码:47 / 70+186 +186
页数:25
相关论文
共 50 条
[1]   精英大学教师的学缘结构及其十年变化趋势——以化学学科为例 [J].
李丽萍 ;
沈文钦 ;
赵芳祺 .
教育学术月刊, 2019, (10) :78-83
[2]   国际合作与博士生的知识生产*——基于某“985工程”高校三个实验室的分析 [J].
陈萍 ;
沈文钦 ;
张存群 .
中国高教研究, 2019, (03) :83-90
[3]   谁获得了精英大学的教职——基于北大、清华2011—2017年新任教师的履历分析 [J].
李潇潇 ;
左玥 ;
沈文钦 .
中国高教研究, 2018, (08) :47-52
[4]   全球化对中国博士生教育的影响:人员流动的视角 [J].
沈文钦 .
教育发展研究, 2018, 38 (09) :35-42+63
[5]  
Chinese Returnees from Overseas Study: An Understanding of Brain Gain and Brain Circulation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J]. Yuping MA,Suyan PAN.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 2015(02)
[6]   从2014年国际顶级期刊论文看世界大气科学领域华人学者的高影响研究活动 [J].
李婧华 .
气象科技进展, 2015, (02) :66-67
[7]   世界高等教育体系的五大梯队与中国的战略抉择 [J].
沈文钦 ;
王东芳 .
高等教育研究, 2014, (01) :1-10
[8]   CGP与中国化学留学生 [J].
范康年 .
大学化学, 2009, 24 (04) :17-20
[9]   亚洲科技实力的崛起——基于亚洲、欧盟与美国科技实力指标的比较 [J].
张树良 .
科学观察, 2008, (01) :1-25
[10]   评冷战的文化遗产:中美教育交流(1949~1990) [J].
顾宁 .
史学月刊, 2005, (12) :7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