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冷战的文化遗产:中美教育交流(1949~1990)

被引:11
作者
顾宁
机构
[1]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北京
关键词
冷战; 文化遗产; 美中关系; 教育交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519 [教育史];
学科分类号
040103 ; 060207 ;
摘要
1949~1990年间的中美教育交流,很大程度上受到冷战大环境的影响。其间,教育交流可分为前期准备、建交前的民间交流和建交后的交流三个阶段。中美教育交流虽然发展迅速,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是中美关系的晴雨表。在没有外交关系的情况下,教育交流可以起到疏通两国关系的润滑剂作用;在建立外交关系后,当两国关系出现问题时,教育交流可以起到缓和紧张关系、保持渠道畅通的作用。冷战年代中美两国关系间的教育交流使中美双方在不同程度和不同领域都有所受益。在冷战结束十余年后的今天,回顾冷战时期中美教育交流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很有必要的。
引用
收藏
页码:78 / 8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教会学校与中国教育近代化.[M].何晓夏;史静寰著;.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2]  
上海宗教史.[M].阮仁泽;高振农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3]  
周恩来外交文选.[M].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
[4]  
中美会谈九年回顾.[M].王炳南 著.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
[5]   美国“遏制但不孤立”中国政策提议的历史由来、反响及其意义 [J].
顾宁 .
世界历史, 1997, (01) :4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