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焕庸线”的稳定性及其两侧人口集疏模式差异

被引:115
|
作者
戚伟 [1 ,2 ]
刘盛和 [1 ]
赵美风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关键词
人口; 胡焕庸线; 东南半壁; 西北半壁; 稳定性; 集疏模式; 中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C924.2 [中国人口];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胡焕庸线"是反映中国人地关系的重要地理发现之一。在当今中国经济社会背景下,"胡焕庸线"所表达地理意义及其对城镇化发展的指导作用受到广泛关注。在GIS的支持下,构建了改革开放以来4次人口普查的县级空间数据库,提出人口时空扩张的识别方法,对"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数量、集疏格局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胡焕庸线"两侧人口数量94:6的大数一直相对稳定,但东南半壁人口持续微减、西北半壁人口持续微增。得益于较高的自然增长率,西北半壁具有较高的人口增长速度。2"胡焕庸线"两侧呈现出迥然不同的人口集疏模式。东南半壁人口集中化程度提升较快,负增长区在"秦岭—淮河"以南、东北等地区大面积扩张、人口正增长优势逐步极化到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等少数地区,呈现"马太效应"式的集疏模式。主要是由于东南半壁内部区域经济差异及快速城镇化带来的剧烈人口流动。3西北半壁则呈现"相对均势"的人口集疏模式,多数地区的人口普遍表现为正增长,但是空间分布广袤、增长不集中,人口集中化程度提升缓慢。主要是由于少数民族"多分散、少聚居"造成了自然增长优势的不集中。然而均势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同样存在一定的负增长区,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和"新欧亚大陆桥"两条带上。4未来时期,"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分布及集疏格局将进一步演化,东南半壁应关注内陆腹地及中小城镇对人口的吸纳作用,西北半壁应关注将分散的人口增长优势向少数城镇进行集聚,以期为人口地理学研究以及城镇化发展提供参考。
引用
收藏
页码:551 / 566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 [1] 中国人口分布的自然成因[J]. 方瑜,欧阳志云,郑华,肖燚,牛俊峰,陈圣宾,逯非.应用生态学报. 2012(12)
  • [2] 中国县域耕地与农业劳动力变化的时空耦合关系
    刘彦随
    李裕瑞
    [J]. 地理学报, 2010, 65 (12) : 1602 - 1612
  • [3] 基于人口集聚度的中国人口集疏格局
    刘睿文
    封志明
    杨艳昭
    游珍
    [J].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 (10) : 1171 - 1177
  • [4] 中国流动人口地域类型的划分方法及空间分布特征
    刘盛和
    邓羽
    胡章
    [J]. 地理学报, 2010, 65 (10) : 1187 - 1197
  • [5] 中国县域可达性区域划分及其与人口分布的关系
    王振波
    徐建刚
    朱传耿
    祁毅
    徐璐
    [J]. 地理学报, 2010, 65 (04) : 416 - 426
  • [6] 中国经济与人口重心的耦合态势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樊杰
    陶岸君
    吕晨
    [J].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 (01) : 87 - 95
  • [7] 基于Lorenz曲线的人口密度地图分级方法
    韩嘉福
    李洪省
    张忠
    [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09, (06) : 833 - 838
  • [8] 基于GIS的中国2000年人口之分布格局研究——兼与胡焕庸1935年之研究对比
    葛美玲
    封志明
    [J]. 人口研究, 2008, (01) : 51 - 57
  • [9] 中国地形起伏度及其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
    封志明
    唐焰
    杨艳昭
    张丹
    [J]. 地理学报, 2007, (10) : 1073 - 1082
  • [10]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中国人口密度模拟
    卓莉
    陈晋
    史培军
    辜智慧
    范一大
    一之瀬俊明
    [J]. 地理学报, 2005, (02) : 266 - 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