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海陆表面温度季节性增温差异对东亚夏季风强度的影响

被引:3
作者
刘鹏 [1 ,2 ]
陈海山 [1 ]
于华英 [3 ]
秦怡 [1 ]
钱永甫 [4 ]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
[3]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物理学院
[4]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关键词
海陆热力差; 东亚夏季风; 季节性增温;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1.2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本文通过对比几种不同的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发现东亚及附近地区海陆表面温度的变化与东亚夏季风强度有密切联系。在此基础上,根据强、弱夏季风年东亚表面温度差值的逐候数据做EOF分析,结果发现:第一模态可以揭示从春到夏的季节转换,中国东部陆地增温相对较快,而西太平洋及孟加拉湾海温增温较慢,季节转换提前,有利于夏季风偏强;第二模态则反映了春季中高纬度地区增温快、中低纬增温慢的情形,有利于夏季风增强。在5月份两种模态的综合作用显示:陆地较冷、海洋较暖,夏季陆地的快速增温、海洋增温慢,有利于夏季风增强。将上述影响因素引入到改进的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中,修正后的指数可以反映东亚地区5月到夏季的海陆增温特点以及季节转换的早晚,并更好地描述了季风区中、高纬度的热力差异,合理地解释夏季风强度与西北太平洋副高及低空急流的关系,因此新指数能够更好地反映全国范围内夏季降水的特点。
引用
收藏
页码:1237 / 1249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33 条
[1]   瞬变波动力强迫对初夏至盛夏东亚高空西风急流变化的影响 [J].
董丽娜 ;
张福颖 .
大气科学学报, 2013, 36 (05) :568-576
[2]   海温异常对东亚夏季风影响机理的研究进展 [J].
陈丽娟 ;
袁媛 ;
杨明珠 ;
左金清 ;
李维京 .
应用气象学报, 2013, 24 (05) :521-532
[3]   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江淮梅雨水汽输送特征分析 [J].
江志红 ;
任伟 ;
刘征宇 ;
杨浩 .
气象学报, 2013, 71 (02) :295-304
[4]   亚洲区域海—陆—气相互作用对全球和亚洲气候变化的作用研究进展 [J].
李建平 ;
任荣彩 ;
齐义泉 ;
王法明 ;
陆日宇 ;
张培群 ;
江志红 ;
段晚锁 ;
于非 ;
杨永增 .
大气科学, 2013, (02) :518-538
[5]   Characteristics,Processes,and Causes of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ies of the East Asian Monsoon System [J].
黄荣辉 ;
陈际龙 ;
王林 ;
林中达 .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12, 29 (05) :910-942
[6]   东亚夏季风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恢复增强 [J].
刘海文 ;
周天军 ;
朱玉祥 ;
林一骅 .
科学通报, 2012, 57 (09) :765-769
[7]   春季北大西洋涛动与东亚夏季风年际关系的转变及其可能成因分析 [J].
左金清 ;
李维京 ;
任宏利 ;
陈丽娟 .
地球物理学报, 2012, 55 (02) :384-395
[8]   全球变暖情景下南亚和东亚夏季风变化对海陆增温的不同响应 [J].
孙颖 ;
丁一汇 .
科学通报, 2011, 56(Z2) (Z2) :2424-2433
[9]   东亚夏季风建立前青藏高原地气温差变化特征 [J].
王澄海 ;
崔洋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1, 16 (05) :586-596
[10]   Responses of South and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s to different land-sea temperature increases under a warming scenario [J].
Sun Ying ;
Ding Yihui .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1, 56 (25) :2718-2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