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5 条
1823年(清道光三年)太湖以东地区大涝的环境因素
被引:13
|作者:
潘威
[1
]
王美苏
[2
]
杨煜达
[2
]
机构:
[1]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地区历史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2]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来源:
关键词:
1823年;
水灾;
太湖以东地区;
吴淞江;
降雨异常;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K928.6 [历史地理];
学科分类号:
060107 ;
060201 ;
摘要:
1823年(清道光三年)中国南岭以北普遍发生水灾,其中太湖以东地区受灾尤其严重。通过清代至民国的方志、档案等资料,对该年太湖以东地区大涝形成的环境因素进行重建和分析,认为此次大涝是雨带异常和吴淞江淤积共同作用下的产物。1823年2月中旬至11月中旬有3个降雨集中期,降雨总量较常年显著增加,春雨和秋雨持续时间较常年明显延长。2月份开始该区受雨带影响,3月中旬至6月上旬雨带长期滞留,与梅雨带重叠造成连续强降雨;8月上旬至中旬台风活动导致"伏旱"缺失;8月下旬至10月下旬南退雨带长期在本区滞留。同时,河流系统排涝功能严重萎缩,吴淞江感潮河段的井亭渡—曹家渡河段容积仅有正常情况的1/5左右。此次大涝是降雨带异常与河流排涝功能萎缩共同作用的结果。
引用
收藏
页码:364 / 370
页数:7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