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犯罪归责模式研究

被引:41
作者
王莹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交流犯; 非交流犯; 帮助犯正犯化; 危险源监管保证人地位; 风险管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4.3 [分则];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在互联网2.0时代,"谁应当为网络信息犯罪导致的法益侵害负责"成为数字时代向传统刑法提出的极具现实性与挑战性的问题。结合网络技术传播原理对我国《刑法修正案(九)》的刑事责任条款进行教义学注疏,理顺其内部逻辑脉络,有助于厘清我国网络服务提供者刑事责任的妥当边界。第一,《刑法》第287条之一规定的网络服务提供者是对自己发布信息的刑事责任,为上述行为提供帮助者应以第287条之二论处,否则会使得第287条之二虚置并产生繁复的竞合问题。第二,第287条之二规定的是因他人发布信息而产生的网络服务提供者责任,应抛开共犯框架下中立的帮助犯理论而根据一般的归责原理予以解读,即归责依据在于网络服务提供者对所传输涉罪信息的特殊认知;如此主观不法便会成为归责的唯一依据与本罪的不法重点,因此应对行为人的主观方面采取限制解释,以缓和因客观方面限制的缺乏而带来的责任过度扩张。第三,关于网络服务提供者为他人发布的网络涉罪信息所承担的不纯正不作为犯刑事责任,应当从传统刑法危险源监管保证人地位的教义学资源出发,结合网络传播技术特征,合理界定保证人地位。
引用
收藏
页码:1302 / 1323
页数:22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快播案犯罪构成及相关审判问题 从技术判断行为的进路 [J].
范君 .
中外法学, 2017, 29 (01) :29-50
[2]   犯罪支配还是义务违反 快播案定罪理由之探究 [J].
周光权 .
中外法学, 2017, 29 (01) :51-67
[4]   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刑法责任比较研究 [J].
王华伟 .
环球法律评论, 2016, 38 (04) :41-56
[5]   网络犯罪帮助行为正犯化之批判 [J].
刘艳红 .
法商研究, 2016, 33 (03) :18-22
[6]   网络空间中犯罪帮助行为的制裁体系与完善思路 [J].
于志刚 .
中国法学, 2016, (02) :5-24
[7]   论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 [J].
张明楷 .
政治与法律, 2016, (02) :2-16
[8]   网络服务商的刑事责任范围 [J].
周光权 .
中国法律评论, 2015, (02) :175-178
[9]   谁应为互联网时代的中立行为买单? [J].
车浩 .
中国法律评论, 2015, (01) :47-50
[10]   作为义务的实质来源:规范支配论之确立与展开 [J].
苏彩霞 ;
肖晶 .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 45 (04) :9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