禀赋效应、诉讼要价与精神损害赔偿——基于地方司法统计数据的认知心理学分析

被引:9
作者
杨彪
机构
[1] 中山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禀赋效应; 精神损害赔偿; 诉调比; 民事侵权案件; 认知心理学分析;
D O I
10.16094/j.cnki.1005-0221.2018.03.002
中图分类号
D925.1 [民事诉讼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6 ;
摘要
若要对具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精神损害赔偿进行量化估算,则必须强化对受害人的心理状态的观察和分析,研究诉讼要价的心理机制,还原损害的本来面貌,使裁判更接近于真相。本文利用广东省2011-2014年侵权调解案件统计的面板数据,对争讼权利类型、诉讼禀赋效应和精神损害赔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人格权的禀赋效应比财产权的禀赋效应更高这一理论假设并不成立,权利的确定性才是决定诉讼禀赋效应强度的关键因素,受害人对精神损害的认知受到复杂情势的影响,显示出很强的可塑性。在权利价格共识偏弱的案件中,投机获益而非公平受偿往往是受害人提出赔偿请求最重要的激励机制。未来的司法建设应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划定权利边界和应对策略性要价。
引用
收藏
页码:15 / 29+191 +191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论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正当性及适用范围 [J].
尹志强 .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14, (06) :109-121+159
[3]   法律的认知基础、内生偏好与权利保护规则的选择 [J].
陈国富 ;
李启航 .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04) :139-147
[4]   禀赋效应、产权强度与农地流转抑制——基于广东省的实证分析 [J].
钟文晶 ;
罗必良 .
农业经济问题, 2013, 34 (03) :6-16+110
[5]   禀赋效应、认知幻觉与交易费用——来自广东省农地经营权流转的农户问卷 [J].
钟文晶 .
南方经济, 2013, (03) :13-22
[6]   精神损害赔偿绝非侵权法所独有 [J].
崔建远 .
法学杂志, 2012, 33 (08) :22-30
[7]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解释论框架 [J].
叶金强 .
法学家, 2011, (05) :87-98+178
[8]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研究 [J].
陆青 .
清华法学, 2011, 5 (05) :143-154
[9]   论侵权死亡的精神损害赔偿 [J].
张新宝 ;
郭明龙 .
法学杂志, 2009, 30 (01) :21-26
[10]   论物的损坏与精神损害赔偿的关联——一种功能主义的诠释 [J].
常鹏翱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2005, (01) :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