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省级主体功能区划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被引:55
作者
董文
张新
池天河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划; 资源环境承载力; 省级区划; 指标计算;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24 [人类、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关系];
学科分类号
1204 ;
摘要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作为主体功能区划评判的主要依据之一,其反映了资源环境同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相互匹配与适应的关系,是主体功能区划研究和实践的重点。本文重点分析了现有资源环境承载力含义、相关指标以及指标测算方法等相关研究成果,并在省级主体功能区划中资源环境承载力测算和评价实践的基础上,针对现有评价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主要从资源环境的自然属性出发,忽略了人类社会对自然的改造能力,无法全面表征资源环境实际承载能力的问题,提出以空气、水、土地、能源和生态5类要素作为约束区域发展的主要因子,分别从资源属性和环境属性两个方面,对每类要素进行单因子发展潜力评价,在现有测算自然总量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人类科技的贡献分量作了改进。结合省级主体功能区划评价实践,对其中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以及指标的计算方法进行了讨论。
引用
收藏
页码:177 / 18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状态空间法在省域主体功能区划中的应用——以湖南省为例 [J].
熊鹰 ;
李艳梅 .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0, 26 (02) :109-113
[2]   山西省后备建设用地潜力评价 [J].
汤青 ;
安祥生 ;
徐勇 .
经济地理, 2010, 30 (02) :294-298
[3]   基于网格单元的喀斯特石漠化评价研究 [J].
李阳兵 ;
王世杰 ;
程安云 ;
李卫海 ;
罗光杰 .
地理科学, 2010, 30 (01) :98-102
[4]   柘林水库水环境容量及水污染控制措施研究 [J].
樊华 ;
陈然 ;
刘志刚 .
人民长江, 2009, (24) :39-40+43
[5]   中国区域发展潜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关系分析 [J].
张燕 ;
徐建华 ;
曾刚 ;
胡青 .
资源科学, 2009, 31 (08) :1328-1334
[6]   西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 [J].
邱鹏 .
软科学, 2009, 23 (06) :66-69
[7]   上海市主体功能区划分技术方法研究 [J].
王敏 ;
熊丽君 ;
黄沈发 .
环境科学研究, 2008, (04) :205-209
[8]   省域主体功能区划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J].
王建军 ;
王新涛 .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8, (02) :15-19
[9]   环境承载力理论在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J].
曾维华 ;
杨月梅 ;
陈荣昌 ;
李菲菲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7, (06) :27-31
[10]   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 [J].
樊杰 .
地理学报, 2007, (04) :339-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