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37 条
近30年中美玉米带生长季干旱特征的差异及成因分析
被引:10
|作者:
王芳
[1
]
王春乙
[1
]
邬定荣
[1
]
姚树然
[2
]
白月明
[1
]
张继权
[3
]
机构:
[1]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 河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3] 东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自然灾害研究所
来源:
关键词:
中美玉米带;
气候背景;
SPEI;
时空分布;
成因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423 [旱灾];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美两国玉米的种植均受到了干旱灾害的严重影响。为有效借鉴美国抗旱减灾措施与经验,利用1986-2015年位于中国东北和美国大平原的世界两大黄金玉米带的气象资料,计算其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通过线性倾向估计、相关性检验等统计方法,比较两地干旱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其成因。结果表明:与美国相比,中国东北玉米带生长季的太阳辐射较高、平均气温较低、降水更为稀少且集中在玉米生长后期,美国玉米带生长前、后期的降水较均衡;两地不同生育阶段的SPEI年际波动及干旱频率、强度和干旱范围的时间变化均有明显不同,且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各自的特征;由于中国东北玉米带生长季出现异常高温少雨高辐射天气的频次高于美国玉米带,故其在玉米生长前、后期的干旱频率及强度均高于美国,尤其生长后期因美国异常天气出现频次较低,两地差异更为显著。两地具有较为一致的光温水演变特征,导致其干湿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即玉米生长前期均趋于湿润而后期趋于干旱,但仅美国玉米带生长前期湿润化趋势明显,其原因主要是该生长期降水明显增加及辐射显著降低。在应对干旱威胁时,美国可能会较注重对玉米带前期干旱的管理,而中国东北除关注前期干旱管理外,还需特别重视玉米生长后期的抗旱措施保障。因此,在借鉴国外抗旱减灾经验时,需充分考虑国内外干旱灾害发生规律及灾害主导因子的不同,从而对抗灾措施进行相应调整。
引用
收藏
页码:398 / 410
页数:13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