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人格权和宪法人格权的独立与互动

被引:29
作者
张善斌
机构
[1] 武汉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人格权; 基本权利; 主观权利; 客观法; 间接第三人效力;
D O I
10.13415/j.cnki.fxpl.2016.06.006
中图分类号
D913 [民法]; D911 [国家法、宪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030103 ;
摘要
人格权到底是宪法权利还是民法权利,应该关注宪法和民法的区分,而不能只停留在人格权的字眼上,须避免单向片面的研究视角。所谓的宪法人格权本质上是基本权利的内容,民法人格权则是私法上的权利。宪法体系下的基本权利和民法体系下的人格权在各自的产生发展路径、主观权利属性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但以基本权利的客观法属性为纽带,基本权利与人格权可以间接互动,二者在不同体系下各司其职,分工协同,不可混同亦不可相互替代。个人人格利益的保护应当在宪法领域和民法领域同时进行。
引用
收藏
页码:50 / 60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41 条
[1]   民法典应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J].
吉炳轩 .
中国人大, 2016, (14) :12-12
[2]   民事权利的法律技术与人格保护的民法法典化模式 [J].
张翔 .
当代法学, 2016, 30 (03) :80-88
[3]   我国未来民法典中主体制度的设计思考 [J].
李永军 .
法学论坛, 2016, 31 (02) :74-92
[4]   民事权利的双重属性:人格权权利地位的法理证成 [J].
刘召成 .
政治与法律, 2016, (03) :106-115
[5]   中国民法典中不能设置人格权编 [J].
梁慧星 .
中州学刊, 2016, (02) :48-54
[6]   论人格权独立成编的技术障碍 [J].
尹田 .
政法论丛, 2016, (01) :53-58
[7]   民法总则立法的若干理论问题 [J].
梁慧星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8 (01) :19-40+129
[8]   论人格权的基础 [J].
姜战军 .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27 (06) :29-35
[9]   人格权主观权利地位的确立与立法选择 [J].
刘召成 .
法学, 2013, (06) :26-36
[10]   人格权的宪法意义与民法表述 [J].
刘凯湘 .
社会科学战线, 2012, (02) :20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