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权利的双重属性:人格权权利地位的法理证成

被引:9
作者
刘召成
机构
[1]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关键词
民事权利; 意思力属性; 客观价值属性; 人格权; 法理证成;
D O I
10.15984/j.cnki.1005-9512.2016.03.011
中图分类号
D923 [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局限于民事权利是一种法律赋予的得享受特定利益的意思之力的传统认识,人格权被认定为消极性法益而非民事权利。虽然意思力是民事权利的核心属性,却非其唯一属性。随着社会连带和社群合作理念的兴起,民事权利被认为是客观价值的主观化表达,具备了客观价值的属性。民事权利的具体构造就是由意思力和客观价值双重属性相互作用与限定所形塑的,因此,意思力在多大程度上受到限制并非判定民事权利地位的考量因素。虽然人格权的意思力因受浓厚客观伦理价值的限制而表现得非常有限,但其作为人格权实现其发展人格功能的必要手段而成为人格权的必要组成部分,因此人格权在法理上能够作为主观权利。在人格权的司法实践和学理上,人格权已经具有了防御性请求权、精神性的自我决定权和财产性的人格商业化利用权等积极的意思力成分,真正成为了主观权利。
引用
收藏
页码:106 / 115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人格权主观权利地位的确立与立法选择 [J].
刘召成 .
法学, 2013, (06) :26-36
[2]   人格权“支配”属性辨析 [J].
温世扬 .
法学, 2013, (05) :87-92
[3]   从权利属性看人格权的法律保护 [J].
李永军 .
法商研究, 2012, 29 (01) :13-18
[4]   社会基础变迁与民法双重体系建构 [J].
朱岩 .
中国社会科学, 2010, (06) :151-168+223
[5]   论作为抽象人格权的自我决定权 [J].
杨立新 ;
刘召成 .
学海, 2010, (05) :181-190
[6]   人格权:何以可能 [J].
姚辉 ;
周云涛 .
法学杂志, 2007, (05) :12-16
[7]   论人格权独立成编的理论漏洞 [J].
尹田 .
法学杂志, 2007, (05) :7-11
[8]   论人格权请求权 [J].
杨立新 ;
袁雪石 .
法学研究, 2003, (06) :57-75
[9]   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 [J].
郭湛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1, (03) :32-38
[10]   商事人格权──人格权的商业利用与保护 [J].
程合红 .
政法论坛, 2000, (05) :7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