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常生活事象的脱域、入域与发展

被引:23
作者
马翀炜 [1 ]
代世萤 [2 ]
机构
[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2] 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日常生活; 场域; 发展;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化专题研究];
学科分类号
05 ; 0503 ;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现代社会中传统与现代相遇而被建构出来的新的文化成果。源自于日常生活事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在于日常生活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命运,取决于其能否重新回到日常生活,并在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空间中找到合适的位置。获得面向未来的开放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
引用
收藏
页码:88 / 92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2]   世界遗产与民族国家认同 [J].
马翀炜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42 (04) :28-34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去主体化倾向及原因探析 [J].
吕俊彪 .
民族艺术, 2009, (02) :6-11
[4]   日常生活的现代与后现代遭遇:中国民俗学发展的机遇与路向 [J].
高丙中 .
民间文化论坛, 2006, (03) :6-14
[5]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M]. 新星出版社 , (英) 伊格尔顿, 2011
[6]  
人的境况[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美)汉娜·阿伦特著, 2009
[7]  
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美)埃里克·沃尔夫(EricR.Wolf)著, 2006
[8]  
现代性的后果[M]. 译林出版社 ,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 2000
[9]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法)爱弥尔·涂尔干(EmileDurkheim)著, 1999
[10]  
现代世界体系[M]. 高等教育出版社 , (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Wallerstein)著, 1998